半夜从床上起来在客厅或到别的房间走动,后又回自己房间睡去。天亮后问其不知所为。请问何故?
參考答案:人们习惯说的梦游症,医学上称“睡行症”。是指一种在睡眠过程中尚未清醒而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的睡眠和清醒的混合状态。这类患者一般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睡眠中起床行走,持续时间为数分钟至半小时。发作时,梦游者在睡眠中突然眼睛凝视起来,但不看东西,然后下床在意识朦胧不清的情况下进行某种活动。下床行走时,周围虽漆黑一片,但患者一般不会碰到什么东西,而且还行走自如。据了解,梦游者眼睛是半开或全睁着的,走路姿势与平时一样,甚至他们还能进行一些复杂的活动。梦游是一种奇异的意识状态,患者似乎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他人失去了联系。他们的情绪有时会波动很大,甚至说一大堆胡话,别人很难听懂。梦游时患者表情呆板,对他人的刺激基本上不作反应,也很难被强行唤醒。患者虽意识不清,但动作似乎有目的性似的,似乎在从事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发作后多能自动回到床上继续睡觉。梦游通常出现在睡眠的前1/3段的深睡期,次晨醒来,对晚间发生的事茫然无知,完全遗忘。
1)事实上,梦游与做梦无关,因为根据脑波图的记录,梦游是在沉睡的阶段并非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此阶段人是不会做梦的,因此梦游称为睡中行走可能更符合事实。关于梦游的原因,众说纷纭,至今仍无法确知。估计可能有以下四方面:
1.心理社会因素
部分儿童发生梦游症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如日常生活规律紊乱,环境压力,焦虑不安及恐惧情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欠佳,学习紧张及考试成绩不佳等与梦游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2.睡眠过深
由于梦游症常常发生在睡眠的前1/3深睡期,故各种使睡眠加深的因素,如白天过度劳累、连续几天熬夜引起睡眠不足、睡前服用安眠药物等,均可诱发梦游症的发生。
3.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表明梦游症的患者其家族中有阳性家族史的较多,且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6倍之多,说明该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4.发育因素
因该病多发生于儿童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停止,表明梦游症可能与大脑皮质的发育延迟有关。
2)梦游症的治疗,包括以下二方面:
1.心理治疗
①支持性心理治疗
梦游症多发生于生长发育期的6~12岁的男孩,在排除器质性因素的基础上,多与社会心理因素、生活节奏及生长发育因素有关。因此,应首先向家属及患者解释该病的特点及发生原因,解除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避免因孩子偶然出现梦游行为而引起焦虑紧张的情绪,以至使梦游症状加重。向家属及患儿解释清楚,只要发作次数不多,一般无需治疗,但发作时应注意看护,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对正在发作的患儿应将其叫醒或将其引到床上。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的梦游症状会逐渐减少,最终彻底缓解。
②睡眠卫生教育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日常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和高度的紧张状态,注意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使睡眠节律调整到最佳状态;其次应注意睡眠环境的控制,睡前关好门窗,收藏好各种危险物品,以免梦游发作时外出走失,或引起伤害自己及他人的事件;第三对该症患儿应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其病情的严重性及其梦游经过,以免增加患儿的紧张、焦虑及恐惧情绪。
2.药物治疗
该病发作次数不多时,一般无需进行药物治疗;对于频繁发作者,可短期晚睡前服用安定2.5毫克,以减少或控制发作。
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点击“采纳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