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下,行星与恒星的区别``是不是行星本是不会发光?那太阳怎么又是行星,它怎么又会发光``?! 哪个高手告诉我下 行星 与 恒星的区别到底在哪?越多越详细越好``拜托了!
參考答案:行星,又称惑星,是自身不发光的,环绕着恒星的天体。一般来说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状大约是圆球状,质量不够的被成为小行星。但请注意,科学界至今并没有对行星作出一个科学上的定义。随著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体被发现,“行星”一词的科学定义似乎更形逼切。历史上,行星的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行走一般。太阳系内的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经被人类发现了。后来人类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颗行星。望远镜被发明后,人类又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20世纪末人类在外星系统中也发现了行星,现在已有近百颗太阳系外的行星被确定。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其次是半人马座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4.22年,晴朗无月的夜晚,在一定的地点一般人用肉眼大约可以看到 3,000多颗恒星。借助于望远镜,则可以看到几十万乃至几百万颗以上。估计银河系中的恒星大约有一、二千亿颗。恒星并非不 动,只是因为离开我们实在太远,不借助于特殊工具和特殊方法,很难发现它们在天球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古 代人把它们叫作恒星。基本物理参量描述恒星物理特性的基本参量有距离、亮度(视星等)、光度(绝对星等)、质量、直径、温度、压力和磁场等。
测定恒星距离最基本的方法是三角视差法,先测得地球轨道半长径在恒星处的张角(叫作周年视差),再经 过简单的运算,即可求出恒星的距离。这是测定距离最直接的方法。但对大多数恒星说来,这个张角太小,无 法测准。所以测定恒星距离常使用一些间接的方法,如分光视差法、星团视差法、统计视差法以及由造父变星 的周光关系确定视差,等等。这些间接的方法都是以三角视差法为基础的。
恒星的亮度常用星等来表示。恒星越亮,星等越小。在地球上测出的星等叫视星等;归算到离地球10秒差距 处的星等叫绝对星等。使用对不同波段敏感的检测元件 所测得的同一恒星的星等,一般是不相等的。目前最通 用的星等系统之一是U(紫外)、B(蓝)、V(黄)三色系统;B和V分别接近照相星等和目视星等。二者之差就是常用的色指数。太阳的V=-26.74等,绝对目视星等Mv=+4.83等,色指数B-V=0.63,U-B=0.12。由色指数可以确定色温度。
恒星表面的温度一般用有效温度来表示,它等于有 相同直径、相同总辐射的绝对黑体的温度。恒星的光谱 能量分布与有效温度有关,由此可以定出O、B、A、F、 G、K、M等光谱型(也可以叫作温度型)。温度相同的恒 星,体积越大,总辐射流量(即光度)越大,绝对星等 越小。恒星的光度级可以分为Ⅰ、Ⅱ、Ⅲ、Ⅳ、Ⅴ、Ⅵ、 Ⅶ,依次称为超巨星、亮巨星、巨星、亚巨星、主序星 (或矮星)、亚矮星、白矮星。太阳的光谱型为G2V,颜 色偏黄,有效温度约5,770K。A0V型星的色指数平均为零, 温度约10,000K。恒星的表面有效温度由早O型的几万度 到晚M型的几千度,差别很大。
恒星的真直径可以根据恒星的视直径(角直径)和距离计算出来。常用的干涉仪或月掩星方法可以测出小 到0``001的恒星的角直径,更小的恒星不容易测准,加上测量距离的误差,所以恒星的真直径可靠的不多。根据 食双星兼分光双星的轨道资料,也可得出某些恒星直径。 对有些恒星,也可根据绝对星等和有效温度来推算其真 直径。用各种方法求出的不同恒星的直径,有的小到几公里量级,有的大到109公里以上。
关于恒星内部结构和演化后期的高密阶段的情况,主要是根据理论物理推导出来的,这还有待于观测的证 实和改进。关于由热核反应形成的中微子之谜,理论预言与观测事实仍相去甚远。这说明原有的理论尚有很多 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揭开中微子谜,对研究恒星尤其是恒星的内部结构和演化很有帮助.
参考资料: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