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帮我找一下有北京文化风俗的文章或段落,请注明出处作者
參考答案:风俗文化介绍
北京右拥太行,左注沧海,北连朔漠,南襟河济,具有四季分明的季风气候和气象万千的自然风光。早在遥远的四、五十万年前,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麓的原始人就点燃了篝火,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平原上,映出人类文明的最初曙光。几千年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燕王伊始,曾是燕的国都。辽代在此建陪都。金时依辽城向东、向南扩大三里,建为都城,称为中都。金都的宫殿是仿汴京建造的,主要的门殿全用绿琉璃瓦覆盖,用汉白玉作华表、桥梁等,许多门窗装修是攻破汴京拆运来的,曾动用民180万、军工40万,历时三年才建成。元灭金,中都被破坏,元世祖忽必烈,利用中都东北郊保存下来的金代离宫大宁宫和琼华岛一带风景区为核心,建造了新的都城———大都。
元大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因为地势乎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批直,成方格阿,城的轮廊接近于方形。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全城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类。十道宽约25米,胡同宽约6米,在两胡同间的地段上再划分住宅基地。这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和唐以前一里见方的里坊,形成两种不同的居住区处理方式。城内市肆是分散的.而以漕运终点海子东北岸最为热闹,其次是皇城东西两侧的交叉路日,城北部分比较荒凉。皇城在大都南部的中央,宫城在s城南部偏东。是主要宫殿所在,称“大内”。宫城之西是太液池,地西侧的南部是太后居住的西御苑和隆福官,北部是太子居住的兴圣宫,宫前东为宏仁寿,西为玄都胜境。宫城以北,是御苑。宫殿穷极奢侈,被马可·波罗形容为虽“大上之jh都,海上之蓬莱”皆有所不及。
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为了防备蒙元复辟势力伺机南侵,明朝驻军为了便于防守,将大都北面约2.5公里宽较荒凉的地带放弃,缩小城框。明成祖建都时,义将皇城南城墙南移0,5公里左右。其布局方式是仿照南京宫殿,只是规模比南京更为严整宏伟。到明中叶,蒙古骑兵多次南下迫近北京,遂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加筑外城,由于当时物力不足,只把城南天坛、先农坛及稠密的居民区包围起来,而西、北、东三面的外城没有继续修筑,于是北京的城墙就成了凸字形。外城东西近8公里,南北3公里多。清朝北京城的规模与布局没有再改变与补充,主要是修建宫殿和营建苑圃。
作为皇城核心部分的宫城(紫禁城)位居全城中心部位.四面都有高大的城门,城的四角建有华丽的角楼,城外围以护城河。全城有一条全长约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以外城的南门——一永定门为起点,经过内城的南门一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太和、乾清、神武三门和太和、中和、保和、乾清、交泰、坤宁、钦安七宫殿,越过景山中峰和地安门而止于北端的鼓楼和钟楼。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无上的地位,反映了设计意图上的阶级森严的旨意。今天的游客如若想寻觅当年的帝都气概,最理想的去处就是故宫。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构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
自古以来,中国的皇帝都自认为是“真龙大于”,“天人合一”、“皇权神授”也就成了帝王专制的理论基石。于是京城内外,留下了皇帝名目繁多的祭祀场所。太庙,坐落在天安门东侧,即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主要建筑为二进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琉璃砖门及戟门各一座,两门之间有7座石桥。总面积近14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的皇家祖庙。社稷坛,坐落在天安门西侧,即今中山公园。原址是辽、金两代的兴国寺,元代改称为万寿兴国寺,明代改建为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场所,清代沿用。社稷坛呈方形,在全国轴线的正中心,汉白玉石筑成,上层台面铺五色土:中黄、东青、西白、南红、北黑,以象征五行,并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坛,位于前门以南的天桥大街东侧,原名天地坛,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153年)在北郊另建地坛,此处专为祭天,改名天坛。天坛占地270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它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海内外。依据古人“天圆地方”之说,天坛平面呈南方北圆,以代表天地之象。主体建筑都集中在南北中轴线上,其间有墙相隔,并由一座长360米、宽30米的丹陛桥相连。南面的圜丘坛又称祭天坛,为三层汉白玉雕砌的圆台,中心嵌一圆形石板,称太极石,站在上面高喊,四周即起回音。中间的皇穹宇是供奉皇天上帝牌位之所。正殿为单檐圆形亭式殿基,以示天象。殿外围以圆形高墙,即著名的回音壁。北面是天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烫金,蓝瓦盖顶。大殿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立承。中央四柱代表一年四季,外围两排各12柱,分别代表12个月和12个时辰。大殿高38米,建于6米高的三层白玉石台上,气势巍峨。地坛,又名方泽坛,在东城区安定门外。坛北向,汉白玉筑二层方台,坛下四周为方泽水池,坛南有皇抵室5间,供奉地神牌位。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之所。日坛,又名朝日坛,位于朝阳门外,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年)。坛西向,白石砌成一层方台,坛间明代为红硫璃以象征太阳,清代改为方砖慢砌,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太阳)的处所。月坛,又名夕月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夜明之神(月亮)之处所,位于西城区南礼士路西侧,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年)。坛东向,白石砌成一层方台,北门外有钟楼。孔庙,在东城区成贤街,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正门名先师门,门内院落三进,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桐。庙内有198块进士题名碑及除奸柏等著名景观。
北京的皇家苑囿,经辽、金两代的开发,元、明两朝的拓建,到清朝达到了鼎盛,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海”和“三山五园”。“三海”,即中海、南海和北海。南海有一湖心岛,名瀛台。夏季,台环碧海,蝉鸣鸟啼;冬季,皇帝在此观赏冰嬉。中海,西苑门内临池北面为勤政殿,后面是仁耀门,门西有洁秀亭。亭西一水横带,稻畦数亩,为丰泽园。太波池西主要建筑有紫光阁。中、南海现为党中央、国务院所在地。北海公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帝王宫苑。辽代仿照蓬莱仙境建瑶屿行宫,金代浚湖叠石,营建广寒宫,元代扩建琼华岛,明清两代继续增拓。“三山五园”,系指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后改为颐和园)和畅春园、圆明园。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香山和颐和园。
五朝古都北京,历尽沧桑,积淀了复杂、厚重的历史年轮,成为举世瞩目的人文荟萃之地。无论是研读中华历史的奥秘,还是领悟东方文明的真谛,抑或寻觅华夏民族曲折漫长的生命轨迹,北京都不失为一部经天纬地的宏篇巨典,它无时无处不在具体而生动地映现着中华民族的一切。
一般没有写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