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别人伤口撒盐
初中时就学过鲁迅先生的《祝福》,知道里面有个叫祥林嫂的人,整日拉着个人就讲她阿毛的故事,起初大家很同情她,后来听得多了,也就麻木了,连她自己,也掉不出半滴眼泪。上过学的孩子都知道,这个故事批判的是那个黑暗吃人的社会制度。
可是,最近我发现,我的周围原来有很多祥林嫂,但奇怪的是,大家不是努力改变她们悲惨的遭遇,而是给她更多的机会,让她一遍一遍地重复自己的痛苦。
昨天去听了一个报告,2005感动中国的一个人物。本来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苦孩子,但他凭着自己的毅力和对亲情的执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走出了一条前途光明的康庄大道。本来将他的故事公之于众,大家可以尽力帮助他度过困境,但似乎我们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让他重复自己的遭遇,为了鼓励后来人发奋图强,可是,这样做有没有考虑过当事人的感受?
我没想过一个苦孩子的事迹也能组成一个报告团四处演讲,当我听到他的小学老师声情并茂地说着他父亲怎样发疯,怎样摔死他的亲生妹妹,母亲如何不堪忍受而离家出走,自己如何辛苦照顾爸爸和捡来的妹妹……我已经难过得快要窒息了。我不知道,这样悲惨的经历她如何能一再地重复,每次都那样深情,而且脱稿。我这样一个旁观者尚如此,每一次重复,坐在后台的主角心里是怎样的感觉呢?其实,我很想听听他本人的经历和感受,但我不忍心自己以一个听众的身份去伤害他一次,作为一个听者我们只是好奇去听一个故事,但对当事人却是一次痛苦的经历。于是,听到他的小学同学讲完同学眼中的他,我就做贼似的逃离了现场。
正所谓话说三遍淡如水,万一,有一天,连故事的主角提及这件事都仿佛置身事外,好像在讲别人的是非一般,是不是我们共同造成的悲哀呢?难道,我们所处的也是一个吃人的社会?
鲁迅先生写祥林嫂,虽然同情她的悲惨遭遇,但并不赞同这个人物。如今,我们难道喜欢起祥林嫂式的人物了吗?
苦难不是人生的必经过程,但经历了,我们不能说他不幸,因为,它对一个人意志的磨练和阅历的增长很有帮助。但是,经历过一次就够了,难道我们要让这个淌血的伤口一直保持新鲜,时不时还要往上面撒把盐以求记忆犹新吗?
以别人的奋斗史来励志不是不好,但我们大可换个方式,找个名电台的播音员四处巡讲,必定字正腔圆声泪俱下,势必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效果。不过,有一点必须要注意,那就是每隔一段时间要更换一个演讲者,不然,天长日久,恐怕演技再好的演员也不能说出令大家感动的故事了。
祥林嫂也不过是一个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