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的娄塘,我很想更多的了解它,一切有关情况皆可回复,谢谢!
參考答案:上海古镇娄塘的集市文化(原创)
集市文化本应是专家学者探讨的话题。本文作者仅想通过自身的经历阐述一些认识。
关于上海嘉定的娄塘古镇,从我小时记事起,该镇每日从天蒙蒙亮开始,四面八方的人向镇上汇集,八点钟左右则形成高峰,人流集中地始于瞿家弄口的大井塘、经小北街、到大北街,这一路段的人流比肩继踵,就是以人山人海来形容也不为过。直至九十点钟才陆续离散。而在高峰期间,正好是我上小学之时,从宣街后门(今劳动街) 家里出发,经小北街才能到娄塘小学(今娄塘中学)去上学 ,必须靠大人花九牛二虎之力地护送,才能挤过人如潮涌的小北街,当时集市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另据嘉定县娄塘镇修志领导小组编写的《娄塘镇志》记载,,娄塘的集市自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7年)已经形成,其“一日一集”能够维持数百年长盛不衰,以茶、酒、商为内涵的集市文化对娄塘古镇的形成与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 茶馆与茶文化
娄塘古镇是疁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茶馆与茶文化的发展迎合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附近周边地区辐射、汇合的需要。在1940年时,我记得镇上的茶馆就有10多家之多。除品泉楼和会仙园两处比较有名气外,在官街(今西大街)城隍庙的东辕门和西辕门内原属城隍庙的东西厢房就各有1家茶馆,在宣后门街有王兆吉、长脚夫妇开的、都是3-4开间门面的茶馆,前者还兼营水烟、旱烟、糖果、糕点,以及盆浴等,以吸引茶客。其他则分布在小北街、大北街、小东街等处。茶馆的生意从天蒙蒙亮开始,直到9-10点钟,每日茶客云集,谈天说地,传播着各式各样的信息——从世界新闻、全国和地方要闻、当地传闻、民间迭闻、乃至婚丧喜庆、生儿育女、夫妻打架、婆媳争吵等等,茶馆为发展茶文化提供了一个自由论谈天地,反之茶文化也促进了茶馆业的发展,促进了集市文化的发展。
二 酒店与酒文化
酒店与酒文化和茶馆与茶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共同点均是以相互传播和交流信息为其文化内涵,它们间的差别仅在于酒店以酒为载体,茶馆则以茶为载体而已。
宣后门街徐阿岳开的四开间门面的酒店,除供应糟烧、陈酒和土白酒等外,还提供受顾客欢迎的多样化的、价廉物美的下酒菜,如水煮落花生、花生米、炒螺丝、茴香豆等等,与对门的长脚夫妇开的茶馆一样,天天顾客盈门,十多张桌子仍应接不暇。顾客酒兴上来,谈兴更足,较之茶馆有过之而无不及。该酒店从天亮开始营业,直至午时才落市。小北街的万国庄酒店除了供应各式酒菜外,还供应阳春面,以此来吸引顾客。在大北街的万国庄老店,更以糟缸制品如糟猪肚、糟猪肠、糟猪肺、糟猪心、糟猪头等特色菜置于门口,糟香四溢,顿时将人们的味觉细胞调动起来,顾客纷至沓来,既可外卖,也可入内饮酒品尝。冬至以后更以供应肥羊大面著称,入座者边饮酒、边品面,高谈阔论,尽兴发挥,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扩散汇集,使集市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 商店与商业文化
据民国《嘉定县续志》记载,清代末年,镇上市街南北长0.75公里,东西长1公里余。有大小商店一百几十家,尤以提供各类食品的店最多,故有“食娄塘”之称。在我少年时期,商店自宣街后门,转北至瞿家弄大井塘,再转东进入小北街、大北街等街道的商业最为繁盛。
除了上述的茶馆和酒店以外,以经营山珍海味(包括香菇、真菌、木耳、扁尖、海参、鱼翅、虾米等),南北干货(包括桂圆、荔枝、核桃、黑枣、红枣、西瓜子、干果、黄花菜等) ,生活食用必需品(包括油、盐、酱油、醋、红糖、白糖,味之素、烧酒、黄酒、粉丝、香烟、旱烟、水烟等),乃至各种颜色的纸张、对联、香烛、灶上用的大铁锅、豆饼、菜仔饼等农用肥料等商品的南货店最有名气的有:宣后门街的陈公茂源、大井塘的陈复兴、小北街的唐荣兴西号、唐万兴西号(或叫唐万兴)大北街的唐荣兴东号、唐万兴东号(或叫老万兴)等三开间门面、雇有数名店员的老店,这些店以经营品种多,服务对象广,讲究诚信,以“货真价实、老少无欺”为内涵的商业文化使其延续发展了近百年。这些店的伙计要有出手快、包装快、报价快,称的货物份量要准,包扎要牢又要好(无论是三角包、四角包、八角包还是腊烛包都要做到落地不散、不变样)的做生意本领,才能在集市高潮中多做生意,做好生意。而唐荣兴的老板唐文坛更写得一手好字,在店内即时泼墨为顾客拟写对联,成为娄塘集市中的另一景色;此外,唐荣兴的唐老太太和小老板唐文墉更有一手捏臼的绝活,他们免费为脱臼者捏臼,更吸引了大众的围观,不仅使唐荣兴的商业信誉大增,更使集市文化渗透并宣扬了乐于助人的人文精神。回顾这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