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志们帮个忙啊,国庆布置的作业,交不了差要死人地,就是广西桂林中学(仅指桂中,不是指桂林的所有中学)在抗日战争时期的
1、管理制度(作息时间、课程设置、课外活动、学生组织建制、老师编制、宿舍管理、德育教育主题)
2、老师情况(突出人物、教育教学特点,与抗战主题相联系)
3、学生情况(领袖人物、重大事件、重大集会)
4、其他东西
以上四点是从作业要求上抄下来的,在桂中百年校庆网上的资料我都翻过了,不够,特此提问,有劳各位,相信还有很多同校同学等着要地。
还有,资料顺便注明出处,如果没有出处就不用注明了哈。
參考答案:广西省立桂林初级中学课表(1936年)
学科 一学期 二学期 三学期 四学期 五学期 六学期
公民 2 2 2 2 1 1
青年军训 3 3 3 3 3 3
卫生 1 1 1 1 1 1
国文 6 6 6 6 6 6
英语 5 5 5 5 5 5
算学 4 4 5 5 5 5
植物 2 2
动物 2 2
化学 4 3
物理 4 3
历史 2 2 2 2 2 2
地理 2 2 2 2 2 2
劳作 2 2 2 2 4 4
图画 2 2 2 2 1 1
音乐 2 2 1 1 1 1
王鲁彦 桂林中学语文老师,20世纪40年代在桂林中学任教。
王鲁彦(1902.01.08——1944.08.20)笔名鲁彦,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中国现代作家,三十年代著名作家之一。早期世界语翻译家之一。其著作大部分取材于故乡浙东村镇的风土人情。
鲁迅、矛盾、叶圣陶等都曾对王鲁彦的作品做过评价,誉之为“乡土文学之代表”,“乡土作家”。对五四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中的这一民族特色和风格给予了肯定。其译著很多是选自世界弱小民族作家的作品。解放后至今,其作品仍有重印和重编出版。
王鲁彦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中,适逢资本商业的进入引起农业社会家庭结构变异的年代,其父已转向出外当店员、伙计打工谋生。他本人仅从私塾读到高小,15岁就去上海的商店当学徒。但他受到民主思想的启蒙,不甘心而求上进,走上了补习自学的“自学成才”道路。18岁就到北京参加了“工读互助团”,一边以在北大门口摆饭摊和洗衣等服务谋生,一边在北大旁听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和自学世界语。
王鲁彦20岁开始发表新诗和译文,21岁开始发表短篇小说“秋夜”。随后其著作和译著逐年增多并出版了不同时期的小说集,散文集和译文集等等。
其终生除在中学、师范、大学教授语文、文学、世界语和担任报刊文学副刊编辑工作外,主要是从事著、译。
从王鲁彦一生的著、译、为人和文学活动看,鲁彦不仅是一位忠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作家,而且还是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阵营中的一员忠诚斗士。而到抗日战争爆发,他更成为伟大的抗战文艺的一位前线勇士。
鲁彦在世的最后五年大多在广西桂林,除文学创作外,主要参加了作为抗战文化前哨的桂林的文化活动,如参与文协桂林分会的筹建和各种抗日文化活动,历任文协常务理事,理事。特别是抱病坚持筹办并主编了大型文艺月刊“文艺杂志”,直到结核病重不治逝世。终年仅四十二岁。
出处:桂林中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