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古斯塔夫·艾米力·曼纳海姆(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 1867年~1951年),芬兰共和国总统,芬兰元帅。民族英雄
英俊的龙骑兵

祖籍瑞典,1867年6月4日,曼纳海姆出生在芬兰(当时还属于沙俄)图尔库附近洛乌希萨里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在家中七个孩子中排行第三。曼纳海姆的父亲是一位诗人、作家和商人,后来由于经商破产,弃家跑到法国去搞艺术创作,母亲也在不久后去世了。幸亏舅舅接过了曼纳海姆的监护权,他才不至于流落街头。1882年 15岁入哈米纳武备学堂。1887年,考取了圣彼得堡尼古拉骑兵学校,这是一所专门为沙皇培养精锐骑兵部队的两年制学校。曼纳海姆身材高大,长相英俊,很快在学校里脱颖而出。毕业后他又如愿进入圣彼得堡的骑士近卫团,担负皇后费奥多罗夫娜的保卫工作。由少尉递晋为中校。
1897年,曼纳海姆被调到“王室马厩管理所”工作。他对训马很有一套,还担负了为骑兵部队选购种马和特种马的任务。在此期间他曾负责训练骑兵仪仗队。1904年,他被派往驻中国满洲里的第52龙骑兵团任中校。此后他又参加了日俄战争,并因为在奉天战役(今沈阳)中表现勇敢而提前晋升为上校。
探险家-间谍-中将

1906年3月,俄军总参谋部交给曼纳海姆一项秘密任务,要他混进法国科学家保罗·佩里埃特率领的考察队,潜入中国进行间谍活动。在为期两年的考察活动中,曼纳海姆横跨了中国八个省份,行程1.4万公里,收集了大量重要情报。此后曼纳海姆的仕途一帆风顺,回国后调华沙任骑兵团团长, 1911年擢升少将。第一次世界大 战期间,同德军激战在波兰战场上,历任骑兵师长、军长等职,1917 年7月因战功卓著被晋升为中将。
镇压芬兰革命

1917年沙俄爆发“二月革命”,仇视革命的曼纳海姆于当年9月辞职回到芬兰。1918年1月,刚刚独立的芬兰议会任命曼纳海姆为该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白卫军总司令,负责镇压工人阶级发动的武装起义。在德军援助下镇压了芬兰革命。但在内战中他反对白卫军滥杀无辜,还反对大规模关押赤卫队,同年12月,任芬兰摄政长官。此后,曼纳海姆辞掉了总司令一职,积极准备总统选举。但在1919年的芬兰首次总统选举中,曼纳海姆以微弱劣势落败,他愤而退出了政治舞台。
芬兰独立后,国内兴起了一股以反共产主义为主要诉求的拉普阿运动,参加这个运动的分子活跃在各大城市,破坏共产党集会,殴打共产党员,甚至绑架了总统。拉普阿运动还笼络了芬兰各界上层人物,试图发动政变,势力非常强大。当然,作为芬兰三军最高统帅的曼纳海姆,自然也是他们笼络的对象。他们为曼纳海姆开出的条件是:政变后,由你来担任芬兰的军事独裁者。尽管曼纳海姆对共产主义一直持有偏见,对拉普阿运动也持同情的态度。但是,曼纳海姆将军拒绝了这个交易。
这个决定足以使他留名青史,也使得芬兰历史上避开了一次可能的血雨腥风。不管他的举动是出自于对独裁的痛恨、对民主的信念,还是出于现实的政治算计。在关键时刻,曼纳海姆克制住了自己的权力欲,避免芬兰民主过程的倒退。这种境界,实在值得克伦威尔和袁世凯等人好好学习。
冬季战争

1931年曼纳海姆重新出山,担任芬兰防务委员会主席,掌握了军队指挥权。 他在任内改组了军队,加强防务,并在芬苏边境的卡累利阿修建了一条长达 105千米的防线,史称“曼纳海姆防线”。1933年获陆军元帅称号。曼纳海姆无疑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这一点当他还在沙俄部队时就表现出来了。他那超群的政治战略眼光同样不容置疑,在苏联提出要与芬兰交换领土时,曼纳海姆立即向政府提出接受苏联的提议,他认为这比波罗的海三国收到的提议要温和得多,是避免与苏联交恶的绝好机会,可惜芬兰议会没有同意他的建议。
1939年11月26日,苏联与芬兰因领土问题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冬季战争”。作为芬军总司令,曼纳海姆多次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在12月份的防御战中,曼纳海姆元帅领导下的芬军取得的辉煌的胜利,一举歼灭苏第9军团军崔可夫部两个整编师,苏军战死27500人,1300被俘。芬军只损失了900人,1700人受伤。芬军取得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然而芬兰毕竟是个小国,无法与苏联相抗横。1940年2月初,苏军在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指挥下,在卡累利阿地峡发动了精心准备的总攻,突破了芬军的防线。3月8日,芬兰代表团在莫斯科签定了不平等条约,虽然芬兰最终战败并被迫出让10%的领土,但也让苏军也付出了道义和实力上的惨重的代价。国防委员伏罗希洛夫丢官,被开除出国联。
中立的战争

1940年12月底,“巴巴罗萨计划”的大纲已经拟好。希特勒已经下定决心进攻苏联。德国想把芬兰拉入轴心国。6月3日,德国代表团找到芬兰国防军总司令曼纳海姆元帅,直接了当提出芬兰是否愿意参加对苏战争,如果愿意参加,芬兰想得到什么。曼纳海姆表示,将保卫自己,如果这样做将被卷入一场苏德战争,那么芬兰将不要求什么,但若得到援助,能收复被强占的国土,芬兰将会表示感激。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大规模的进攻。希特勒在电台讲话中宣称德国军人“与芬兰同志结盟”,“共同战斗在北冰洋沿岸”但实际上此时芬兰尚未与德国结盟。虽然芬兰政府在当天上午发表声明,否认了希特勒的说法,并宣布了中立,但斯大林已经当成既成事实来看待了。6月25日,苏联空军轰炸芬兰的军事基地后,芬兰才向苏联宣战。芬兰军队在夺回卡累利阿地峡的国土后,即不再进行积极的军事行动。

必须反复的指出,芬兰在1939年是恪守中立的。芬兰保持中立的决心,丝毫比亚于瑞典。正是苏联的侵略,才把芬兰从中立的停泊之处冲走。在希特勒对苏联进攻的这些特定条件下,很难设想芬兰能够不卷入1941年至1944年的大战。在这样的局势下,芬兰是为了收复失地而战的,其正义性是无可指责的,只是时机不巧,与希特勒入侵苏联之战碰在了一起,但卷入这场战争并不出于芬兰自己的选择,也不是事先与德国密谋的。对于这些形势,苏联必须负主要的责任。
1941年底,希特勒还提出让他来指挥芬兰境内的全部德军,但曼纳海姆知道如果接受了这个建议,日后肯定得对希特勒俯首帖耳,于是再次拒绝。二战中,曼纳海姆还多次拒绝协助德国攻打苏联本土,并将战争仅仅局限在保卫主权独立、收复被苏占领土地上。此举既不导致苏联的深仇大恨,又避免了与德国直接冲突(客观上芬兰对苏作战帮了德国的忙,让希特勒无话可说)。这一政策,为1944年开始的苏芬和平谈判,留下了回旋余地。试想,如果芬兰是纳粹德国的坚定支持者,战后肯定不会赢得和平谈判的机会;但不接受德国的援助,芬兰当时也很难抵御苏联的侵略。
1942年晋升为芬兰元帅。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 曼纳海姆就私下断言德国必败。尽管他仇视共产主义,外交上一贯亲近德国,但芬兰的利益对他来讲是至高无上的。于是他开始试探与苏联修好,同时他也知道单独与苏联媾和可能会导致的严重后果,因为芬兰北部还驻扎着大量德军,但他明白芬兰不能再继续与轴心国为伍了。
据说希特勒所信任和尊敬的外国首脑只有3个,曼纳海姆是其中之一,这是否属实无法考证,但从希特勒1942年7月亲自赴芬兰参加曼纳海姆75岁生日宴会,可以看出以上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当1944年希特勒洞察到芬兰开始动摇时,他并没有采取像对霍尔蒂那样的行动,而是将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授予曼纳海姆,希望其坚定地促使芬兰站在自己一边,他甚至还授予了曼纳海姆的爱将海因利西斯骑士十字勋章,但这些都是多余的,作为爱国者的曼纳海姆更为关心的是芬兰的命运而不是维持与希特勒的友谊。
1944年,芬兰总统里提因病辞职,77岁的曼纳海姆接任总统。就任后,他迅速与斯大林达成停战协议。芬兰与苏联签署和约后,德国军队还不愿意自行离开。于是曼纳海姆又指挥部队调转枪口,将盘踞在芬兰北部的德军驱赶了出去。
英雄的流放
1946年3月,由于大国的压力,为了祖国芬兰的利益,高龄的曼纳海姆元帅毅然离开他毕生热爱的祖国,流亡瑞士。1951年1月28日,一生充满传奇的曼纳海姆病逝于瑞士洛桑。终年84岁。当他的灵柩返回祖国芬兰时,悲痛万分的芬兰人民自发拥上街头,以最隆重的礼节,迎接芬兰民族的保卫者,祖国最忠诚的儿子。直到今天,芬兰人民仍然为在二战中拥有曼纳海姆元帅这样伟大的爱国者而自豪!历史学家对他做出了极高的评价:每当芬兰处于重要的转折关头,他都能临危受命,引导国家走上和平独立之路。葬于芬兰赫尔辛基希埃塔尼埃米烈士公墓。著有《曼纳海姆元帅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