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西周、东周、汉、唐宋等时期的遗存。
新石器时代的遗迹有灰坑、墓葬、窑。灰坑开口形状分为圆形和不规则形,均为斜壁平底。墓葬均为土坑竖穴、仰身直肢葬,随葬有石器。窑址窑床、火膛部分保存较好,圆形生焰式,“十”字形火孔。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陶器的器型有方扁足盆形鼎、镂孔圈足盘、小高领罐、红陶杯、纺轮等。石器和骨器有生产工具类的斧、锛、凿、镞。从器物形态和组合来看,应属江汉流域石家河文化的范畴。
该遗址保存最完好和遗存最丰富的是夏代的文化遗存,发现大量的房屋、灰坑、墓葬和窑址。房屋平面分方形和圆形,方形房屋边长多为4米,平地建筑,墙基挖沟槽埋柱,屋中心有一圆形灶坑。圆形房屋为半地穴式,直径3米,部分房屋发现斜坡门道,地面有白灰面或较硬的踩踏面,其上多置数件陶器。这类圆形半地穴式房屋在遗址中分布密集且有规律,形制分单间和双间。共发现268座灰坑,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和长方形,坑壁多经过修整,坑内遗物丰富。墓葬有土坑竖穴的成人墓和婴儿瓮棺,前者葬式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仰身屈肢,随葬品多置于头部或腰下,组合有釜、罐、圈足盘、鼎、双把、单把罐等。婴儿瓮棺墓为2个釜口对接或下釜上面用圈足盘作盖,瓮棺内都发现有婴儿骨架。同新石器时代相比,陶窑有较大的改进,个体增大,出现较厚的窑畀,上有多个圆形火孔。本期地层和遗迹中出土器物十分.丰富,陶器中釜最流行,常见的器型有侧扁足的盆形或罐形鼎、柱足罐形小鼎、篮纹高领罐、瓮、单把或双把罐、大圈足盘、磨光黑陶高圈足豆、盂等。特别重要的是,在2件盏把的同一部位上发现大小和图形完全一致的刻划鸟首人身的图案。
商代灰坑37座,出土器物有鬲、甗、斝、罐、大口尊、假腹豆、簋等,器物个体大,制作精细,时代从二里岗下层到殷墟一期,其风格与典型的商文化如出一辙。遗址中出土的卜骨以龟甲和牛肩胛骨为原料,经过修整后钻圆孔。
遗址中出现一组以扁足鬲为代表的新文化类型,属商末或周初,分早、晚期,早期同殷墟一期的陶片共存,晚期的年代可到西周中期。
西周中期开始,辽瓦店子遗址出土一组兼具周、楚风格的器物群,以陶鬲最典型,器物的口部、肩部、裆部从形态到纹饰都属典型的周文化风格,而裆部以下的高柱足则和遗址中典型东周楚式鬲有直接的发展演变关系,可以视作楚文化接受周文化在早期阶段表现出来的一种典型特征。这也是楚文化研究中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清晰、特征最明显的周楚文化融合发展的实物例证。该时期还发现陶窑、卜骨等重要的遗迹遗物。
东周时期是遗址又一个繁荣期,文化堆积厚度平均约1米,发现大量的灰坑、水井和陶窑。灰坑有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多数灰坑直径 2米,深约1.5米。水井分布密集,直径 0.8米至1米,其中J1深14米。陶窑的结构均为前部设半圆形火膛,后部为长方形窑床、尾部有烟道。出土遗物十分丰富,陶器的种类繁多,尤以鬲为甚,有高足高裆的大口或小口鬲、泥质磨光陶的矮裆尖足鬲和罐形小疙瘩足鬲。其他还有盂、罐、豆、鼎、甗、瓮、盆等,年代从春秋早期持续到战国晚期,文化属性和临近的襄宜地区的同时期遗存基本相同,属典型的楚文化类型。
汉代的遗存因遭近现代建筑的破坏.而保存不多,有水井、灰坑、墓葬和环壕。其中,环壕呈正(长)方形,环壕所围的内部因遭近现代建筑的破坏而保存不多,其功能和性质尚待探讨。
通过初步整理,考古人员认为辽瓦店子遗址对于深入认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一、建立起汉江上游区域文化发展序列的标尺。二、辽瓦店子遗址的夏时期遗迹丰富,保存了较好的聚落形态,具备了进一步慨好聚落考古研究的条件。三、辽瓦店子遗址首次在鄂西北地区发现典型的商文化遗存,对于商代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是重要的发现。四、辽瓦店子遗址地处楚文化起源的核心地带,遗址中清晰的商、两周时期文化的演变关系将为探讨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