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关于扇的起源,最早应是晋人崔豹《古今注》中提到的“舜作五明扇”,“殷高宗有雉尾扇”。这种长柄大扇,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由侍者手执,为帝王王后障风蔽日所用,以后成为一种仪仗,所以又叫“仪仗扇”。在今天的古装戏中,经常可以看到太监或宫女,手执长竿羽扇,站在帝王后侧作遮护状的场面。这种扇子作为宫廷仪仗,十分富丽堂皇。在敦煌壁画上,可以见到使用这类“仪仗扇”的生动画面。
到了商代,“仪仗扇”在达官贵人中也颇为流行。他们所乘坐的华丽马车上,往往插上一柄这种伞形大扇,以显示自己的威风和富有。虽说那时的扇子,不直接用作扇风纳凉,但毕竟和后来的手摇扇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所以可称作扇子的始祖。
到了西周时期,扇子开始有了扇风纳凉的作用。据王子年《拾遗记》记载,周昭王时,涂脩国献青凤、丹鹊两种名贵的珍禽。盛夏时,周昭王派人用其翅、尾,制成“游飘”、“条融”、“兮光”、“仄影”四把名扇,让宫女为他扇风,结果,“轻风四散,冷然自凉”,深受他的喜爱。
当时,用扇消暑远未普及。直到春秋战国时,士大夫使用羽扇,还会遭人讪笑,以为原始粗俗。有一次楚襄王章台聚会,宋玉、唐勒等“皆持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麈而笑。”楚襄王见了也很不高兴,当场引起一番舌战。宋玉引经据典,侃侃而辩,才算折服诸侯。然而到了宋代,在苏东坡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却成了风流倜傥的儒将形象。
舞台上的诸葛亮,手中总离不开一柄羽扇,这是为何呢?原来,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前后,政局混乱不堪。世家大族为了明哲保身,逃避现实,整日谈说“玄理”。这些清谈人士,口锋犀利,无边无际。为给清谈助兴,他们手上常执着一些“谈具”,如麈尾、如意、羽扇等。诸葛亮未出茅庐时,也是一位“纵横舌上鼓风雷”的清谈之士。当了蜀军主帅后,仍喜欢手持羽扇指挥三军。裴启《语林》云:“诸葛武侯与宣王(司马懿)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当时羽扇盛行军中,《晋书·顾荣传》记载顾荣攻打陈敏时,也有“麾以羽扇,其众溃散”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