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 , 德国经济学家奥古斯特·廖什发表了《经济空间秩序》一书 , 在中心地理论部分 , 他从企业
区位理论出发 , 应用逻辑推理的方法 , 提出了自己的区位经济景观 , 即通过对六边形网的旋转 , 从城市中
心放射出6个60°的扇面 , 每个扇面由2个30°的扇面组成 , 其中一个是“经济活动密集”扇面 , 另一个是
“经济活动稀少”扇面 , 这12个规则有序的扇面就构成了所谓的廖什景观。
然而 , 在廖什的分析结论中至少有两处与他最初所做的假设不符: 第一 , 廖什景观中规则有序的商业
中心地分布结构是他在重叠扩大六边形网络时 , 人为地使它们至少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 , 并尽可能地使其
它中心地位置在相互重合的情况下形成的。而这种不同扇面的出现显示了人或物的移动会在彼此分隔的道
路上进行 , 这就推翻了他最初的一个假设 , 即朝各个方向的移动都是可行的。第二 , 由于某些区域经济活
动丰富 , 也就是商业中心地众多 , 而另外一些区域的商业中心地稀少 , 从而使人口分布也不再均匀了。此
外 , 实际中的城市商业中心地分布与廖什景观的描述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 由于廖什没有对上述矛盾做出合
理解释 , 成为其理论上的一大缺陷。
为了相对合理地解释在现实生活中 , 城市商业中心地的形成主观上似乎遵循着某种规律 , 而客观上又
形成了无规则的分布特征 , 同时克服廖什景观中存在的矛盾 , 换个角度可以进行如下分析。首先 , 在城市
商业中心地形成过程中 , 引入一个制约市场需求最为关键的因素———交易成本 , 其次 , 认为是交易成本在
客观上制约了既定市场价格条件下商品的出清。也就是说 , 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 , 使得可
以自由决策的消费者更愿意在那些能够节约交易成本的区域进行交易; 而销售商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也会选
择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的区域经营 , 双方的这一共同目标促进了现代城市交易活动中不同等级商业中心地
的形成和发展。最后指出影响交易成本的因素 , 诸如: 城市基础设施、行政制度、司法环境、商品信息流
通渠道、交通等广义上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以及有差别的商业销售组织制度和模式 , 决定了城市不同等级商
业中心地的分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