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太古代简介
古太古代(Paleoarchean Era)
古太古代,时间:距今约3600百万年——距今约3200百万年前。
生物进化方面出现了最早的植物——蓝绿藻。
古太古代属于太古宙第二个时期,处于始太古代之后,中太古代之前。
古太古代地质
古太古代是指距今36亿~32亿年之间的地质时期,在这期间形成的地层称古太古界(Paleoarcheam Erathem)。中国的古太古界只有华北地台的冀东曹庄变质表壳岩和鞍山陈台沟变质表壳岩和白家坟花岗岩,它们是早期形成的陆源碎屑沉积和火山沉积,随后又遭受了角闪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强烈构造变形,以及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侵入。[1]
古太古代生物进化自原始地球的冥古宙时期,就一直存在的细菌和细菌的进化生命体古菌,又经过了太古宙的第一个时期——始太古代,终于在这近十亿年的生物进化基础上,在古太古代中出现了最早的植物(原核生物)——蓝绿藻。
蓝绿藻
现代的人们对于蓝绿藻的定义:蓝绿藻(又称蓝藻),由于蓝色的有色体数量最多,所以宏观上现蓝绿色,是地球上出现的最早的原核生物,也是最基本的生物体,为自养形的生物,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可忍受高温,冰冻,缺氧,干涸及高盐度,强辐射,所以从热带到极地,由海洋到山顶,85℃温泉,零下62℃雪泉,27%高盐度湖沼,干燥的岩石等环境下,它均能生存。
科属分类:蓝藻属蓝藻门,分为两纲:色球藻纲和藻殖段纲。色球藻纲藻体为单细胞体或群体;藻殖段纲藻体为丝状体,有藻殖段。
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淡水产,少数海产;有些蓝藻可生活在60~85℃的温泉中;有些种类和菌、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共生;有些还可穿入钙质岩石或介壳中(如穿钙藻类)或土壤深层中(如土壤蓝藻)。
蓝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体和色素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该核物质没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和细菌一样,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它和具原核的细菌等一起,单立为原核生物界。
蓝绿藻出现的意义
众所周知,植物是会进行光合作用的,而最早的植物——蓝绿藻,它出现的意义就在于对地球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向着适应现代生物生存的方面发展,就是因为,它会“制造氧气”。
并且,蓝绿藻适应在原始地球上的原始海洋生存,于是它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生长、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