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思湄,字葭村,清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文字功底深厚,著名的晚清师爷,生活在道光,咸丰年间,一生在天津及冀鲁、辽西一带为幕为僚,孤苦飘零半生,在当时盛行的“刀笔吏”的环境里,许先生保持着难得的清高与正直,故而难为当时世情所容,一生穷困潦倒,唯一流传于世的仅此《秋水轩尺牍》,亦为后人再现了当时晚清地层文人的艰难命运。
许霞村的文字融合着人性的灵韵,婉转秀丽,而决不矫饰,清新脱俗,而倍觉雅致,读来琅琅上口,如饮清泉,初而不食其味,顿而觉回甘在舌,清爽悠然,神怡心畅,直至痛快淋漓。
依然记得《秋水轩尺牍》中这样的文字,在一篇向朋友王沧亭叙说别后事况的书信中,许先生这样写到:“别后,初四日抵津门,初十日,诣平舒,月未一圆,地经两易,风尘仆仆,无非芸人之田;”再如在给朋友的另一封书信中,“别后驹光如驶,鱼雁鲜通,三晋云山,徒劳瞻企。”作者的质朴语言,真挚的情感流露,以及汗唐姘文的行文方式在这里得到完全的融合,让语言的张力得到柔性的发扬,时值多年后,细细玩味,依然能体味到作者一方真情在字里行间的跳跃和流动。
在晚清的幕僚群体中中,通常将那些掌管着文书的人叫做师爷,这其实是一个下层文人艰难谋生的职业,在许霞村为幕为僚的师爷生涯中,尽管倍受凄凉,却又无奈于现实的生计压迫,其在尺牍中,屡有诙谐的黑色幽默,如在《与王沧亭叙说别后事况》中,他这样调侃自己:“自怜亦堪自笑,比值同人归里,馆中惟我独居,加以清磬红鱼,真是修行古刹。”说道现在的艰辛,这样的调侃是无奈的苦笑,是对现实不满但又只能妥协的叹息,在与朋友与陈天度的书信中,他描写了现在的近况:“数年来,馆不过副席,俸不过百金,内而顾家,外而应世,探我行囊,惟有清风明月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