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马氏管全称马尔比基氏小管,是昆虫(节肢动物中昆虫纲、多足纲、蛛形纲)的排泄和渗透调节的主要器官,帮助他们保持水和电解液平衡。 以发现者意大利解剖学家马尔比基(Marcello Malpighi)命名。

马氏管位于消化道中后肠交界处,为细长之管状物,由一层细胞组成;其基端开口于中肠和后肠的交界处,盲端封闭游离于血腔内的血淋巴中。 介壳虫仅仅有两个马氏管,而蝗虫的大的种类可能有到200个马氏管,黄粉甲6条马氏管; 蚜虫.弹尾目.部分双尾目和缨尾目没有马氏管。

当含氮废物和电解液(钠 , 钾和尿酸)被主动地通过细管盲端运送时,原尿在细管内形成。 原尿,跟消化的食物一起在后肠里混合。 在这个时期,尿酸析出,钠和钾与经过渗透的水一起由后肠吸收。 尿酸留在那里与粪便混合,为排泄作好了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蛛形纲马氏管起源于内胚层(中肠起源),而昆虫纲起源于外胚层(后肠起源)。

昆虫马氏管分四类:

<1>直翅目型:末端封闭,游离于血淋巴中.如直翅目,部分鞘翅目,革翅目,翅目脉.

<2>鞘翅目型:末端包于直肠表面,成为"隐肾".如鞘翅目与部分鳞翅目.

<3>半翅目型:端部吸收代谢物,基部重吸收水盐.仅见于半翅目.

<4>鳞翅目型:同半翅目,但端部形成"隐肾".如多数鳞翅目.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