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概况铁石苗族彝族乡位于贵州省黔西县东南面,东经103°13′~106°21′、北纬21°51′~21°57′间,地处索风营电站至鸭池河水系的中段,全乡以苗族、彝族为主,素有“苗乡彝寨”之称。周边与素朴镇、钟山布依族彝族乡、大关镇接壤,南邻三岔河,是典型的河岸边乡镇,幅员面积86.5平方公里,耕地19035亩、田2957亩。乡党政机关驻铁石街上,距县城29公里,辖村委会10个、街道居委会1个。2005年末共有居民户5663户、20286人。除汉族外,境内还居住有苗、彝、布依、白、仡佬、回等少数民族。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58.6%,少数民族人口中,苗族占47%,彝族占36%。乡域为典型喀斯特地貌,矿产资源有煤、重晶石、铁矿等。南部有鸭池河水缓缓从六个村边上流过,北部有铁盔山脉孕育的以那沟河,其水自狮子口喷泻而出,在花江大岩形成远近闻名的以那沟瀑布,然后流经神秘莫测的“三穿洞”和“天干不见底、下雨不浑浊的大小银洞”,最后注入鸭池河索风营库区。传说境内有巨石,其质如铁,当地百姓就用“铁石”称呼至今。铁石南部沿江沿湖地带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民风淳朴、素有世外桃源之美誉,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全乡海拔783~1548.2米间,有宜牧草山7万亩,平均气温13.5摄氏度,年均降雨1049毫米,无霜期276天。
历史沿革乡域开发较早,文化悠久。铁盔山一带,传说古为苗族首领王聪儿起义之地,至今尚有碉堡遗址,

营盘之名沿用至今;索桥李家在彝族中更是人人皆知,据说乾隆皇帝题写了“冠国之光”四个字送给李家,可惜“文革”中被破坏了,但他们发明的茅草溜索桥留了下来,成了沿河两岸群众来往的交通工具。彝族文化悠久神秘,淹塘的彝文碑刻至今无人能识;相传建文四年(1402),失位的建文帝逃匿水西,其追随者落户堰塘寨等地,变服易俗易姓融于当地客家人,称“南京人”。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在境内开展革命活动。1953年划为铁盔、铁石、安乐乡。1958年9月改为铁盔、铁石、安乐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1991年7月,铁盔、安乐、铁石三乡并为铁石苗族彝族乡。2001年11月,全乡24个行政建制村并为现有的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经济状况乡域经济过去以农业为主,合作化后历数十年的发展,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已呈鼎立状态。实行承包制后,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黄花、油菜和畜牧养殖基地,见效较快。2005年,粮食产量达10993吨、油菜籽产量1766吨、烤烟产量200吨、辣椒产量129吨。森林覆盖率23%,其中退耕还林7500亩,荒山造林11907亩。出栏大牲畜1120头、猪9126头、家禽61460只、产鱼1.2万斤。有水利设施1处,全乡10个村中现有9个村通自来水。2005年初步实现村村通电、通路。开辟了含移民新街、墓老坝、养殖场的2000米街道居民小区,新修和改造乡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拥有机动运输工具50余辆。与电信、联通、移动部门合作,架通了10个村线路电话,有1000余人使用移动电话。集镇建设较快,铁石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一条街发展为3条街,街区面积由原2000多平方米发展为现在的四通八达的16000多平方米;集镇化建设促进了商贸、饮食服务、文娱活动等行业的发展,赶场天市场活跃、购销两旺。2005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87759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总产值的29.3%, 67%, 3.7%;财政收入102.54万元。经济发展带来了人民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外出务工者4000多人,年创收入800多万元。
社会事业全乡计生工作稳步推进,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采取一月一清一查,“红、黄、绿”三档管理,确保人口计划目标的实现。通过全体乡村干部的共同努力,计生工作顺利通过省、地、县的检查和验收。2005年的计生工作再度被评为全县示范乡镇,乡人民政府被中宣部、国家人口计生委等10部委授予2001-2005年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全乡进一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新建改建校舍20000平方米,现有公办中学1所,小学5所,村办小学6所,私立小学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1%,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为0.44%;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9.57%,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为2.5%;党的建设不断加强,2006年度乡党委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每年都要举行一系列的文艺活动,由乡编排的舞蹈《七月火把节》,先后参加县春节联欢晚会、县工商联迎春晚会、“沿着红军的足迹,穿行多彩贵州”黔西会议演出,《苗族反排木鼓舞》参加县建党85周年慰问演出,观众反映较好,为宣传铁石起到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