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杨柳乡马鞍村马鞍行政村位于杨柳乡的东南部,东接汉庄镇,南接蒲缥镇,北接平掌行政村,西与法水行政村隔河相望,该行政村有马鞍、秧田坡、棠梨树三个自然村,村公所驻地在马鞍自然村。建国前,马鞍居民从南京应天府落难到此,这里就成了一个小小的村庄,因这座山象一匹马,村庄就坐落在这匹马的鞍子上,因此得名马鞍。
马鞍村属山区,地形似正方形,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最高海拔1300米,最低海拔800多米,海拔差异大,水利设施很差,没有河流,仅有季节河,每年都要等到下雨,才可以栽种。
马鞍村1999年末人口782人,居住有汉、白、彝三种民族,据说,各民族的老祖宗都是从南京应天府迁来的。
2、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牛街乡马鞍村该行政村隶属弥渡县牛街乡,地处牛街乡南边,距牛街乡政府所在地8 公里,到牛街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城78公里。东邻团结村委会,南邻龙街村委会,西邻梅红村委会,北邻牛街村委会。辖下村、中村等20个村民小组。截至2006年底,农户430户,有乡村人口1702人,其中农业人口1702人,劳动力98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890人。
全村国土面积11.83 平方公里,海拔1670米,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860毫米,适合种植包谷、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1189 亩,人均耕地0.70 亩,林地16554 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25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9 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3、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马鞍村蔡甸区马鞍村地处马鞍山脚下,知音湖畔,东邻汉阳区,东南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隔湖相望,京珠、沪蓉高速交汇于此,318国道、汉沙公路通达东西,距武汉市中心城区10公里。
马鞍山作为钟子期、俞伯牙的邂逅地,具有丰富的知音文化底蕴。山形似凤凰,南北走向,绵延共10余峰。山的极北端有一峰,紧临天然湖湾,登峰眺远,京珠高速公路、汉水三桥直入眼帘;北望则沃土良田,纵横阡陌,浩然壮观;南望则湖光水色,林木青翠,荡心怡神。
在马鞍山南麓凤凰嘴上的密林深处,有座历史悠久的“楚隐贤钟子期墓”和古色古香的“知音亭”。钟子期墓与知音亭合一而建,古墓石碑与青山碧水相互辉映,碑文斑驳,驻足墓前,凭吊古贤,会使你陡生敬意;观看碑亭,阅读碑文,耳边仿佛回荡起《高山流水》的美妙琴声。游人在这儿既能领略知音文化的不朽生命力,又可观赏这片养育知音文化的秀美山川。
马鞍村有10个自然湾,截至2009年3月,有468户人家。知音故里的人文积淀和三面环水、依山傍水的优美自然环境,使马鞍村的“知音故里游”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品牌。
走进马鞍村,鸟语花香、满目葱笼,一栋栋楼房掩蔽在绿色之中,整个村庄就仿佛一座天然氧吧。
水体面积30平方公里的南湖环抱着马鞍村,2005年,武汉市地名委员会将其正式更名为知音湖。水域中有数十个“半岛”成梳状排列,造形奇异。逶迤多变的湖貌,清澈澄净的水质,堪称蔡甸山水之都的缩影,引来旅游休闲场所争奇斗艳。武汉职工度假村、南湖度假村、多福度假山庄、知音度假村、神怡山庄、凤翔岛度假村等6个休闲度假村坐落于湖的南北两岸。这里是武汉及周边人们度假的好去处,年接待量达40余万人次。
果林遮村,硕果累累增收入;花木造景、碧树繁花变环境。马鞍村充分发挥知音文化,确立“林业兴村、果树富农”发展思路,倾力打造“知音故里”品牌。村里在沿马鞍山南麓山脚建设了成片桔园,同时大力发展庭院林果,全村庭院林果树有近10万株,户平果树约200株,有柑桔、枇杷、油桃、枣、柿子多个品种,800多亩面积。
山青留得凤凰住,水秀自然招龙来。马鞍村以便捷的交通优势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商家来此投资。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公司,以14.21亿元拍下蔡甸区1370亩地块,进军武汉郊区度假型地产领域。该地块位于蔡甸知音故里旅游区、马鞍村马鞍山以南,由4部分组成,总用地面积91.39万平米,其中在马鞍村将建起一座五星级酒店。
马鞍村环境优美,湖山相映,自然景观如诗如画,以享誉中外的知音文化,山水相依的秀丽风光,吸引着日益众多的商客与游人。[4]
4、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河溪镇马鞍村河溪镇马鞍村位于峒河下游,319国道沿线,距吉首城区7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全村共辖7个村民小组,截至2008年,180户820人,耕地总面积848亩,其中稻田面积452亩,旱地396亩,宜林荒山660亩,自然条件较好,村民生活水平较高,是该镇的椪柑专业村。马鞍村党支部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紧紧围绕“五个好”创建标准,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使马鞍村成为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文明、富裕、和谐的小康新村。[3]
5、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仁兴镇马鞍村村情概况
村内道路马鞍村民委员会隶属禄丰县仁兴镇,地处仁兴镇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到镇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城58公里。东邻革里,南邻革里,西邻武定县,北邻武定县。辖12个村民小组。截至2008年底,有农户361户,有乡村人口1338人,其中农业人口1338人,劳动力82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57人。
全村国土面积39.2平方公里,海拔1840米,年平均气温15.4℃,年降水量11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烤烟、萝卜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1480亩,人均耕地1.1亩,林地57043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3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自然资源截至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480亩(其中:田345亩,旱地1135亩),人均耕地1.1亩,主要种植水稻、烤烟、萝卜等作物;拥有林地57043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2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9亩,主要种植蓝桉、板栗、梨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210亩,其他面积1831.74亩。基础设施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335户通自来水,有335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92.8%)。有335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98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2.8%和82.5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99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89户(分别占总数的55.12%和24.65%)。
该村到镇道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9公里,无集贸市场。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191辆,摩托车188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00亩,有效灌溉率为13.51%,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5亩。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45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7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4户。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已通自来水;有12个村民小组已通电;有12个村民小组已通路;有12个自然村(村民小组)已通电视;有11个自然村(村民小组)已通电话;全部村民小组都没有路灯。有5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4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7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9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94万元,占总收入的32.19%;畜牧业收入141万元,占总收入的18.51%(其中,年内出栏肉猪705头,肉牛23头,肉羊270头);渔业收入2万元,占总收入的1.01%;林业收入36万元,占总收入的5.43%:第二、三产业收入64万元,占总收入的8.05%;工资性收入36万元,占总收入的6.84%。农民人均纯收入2013元,农民收入以烤烟、水稻、萝卜等农作物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6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91人(占劳动力的9.84%),在省内务工85人,到省外务工6人。人口卫生截至2008年底,该村有农户361户,乡村人口1338人,其中男性729人,女性609人。其中农业人口1338人,劳动力821人。该村以彝族为主,其中汉族125人,彝族438人,苗族363人,傈僳族412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47人,占人口总数的10.91%;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252人,参合率75.8%;享受低保144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卫生所面积为111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人,该村距离乡(镇)卫生院10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个。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3430平方米,拥有教师12人,距离镇中学10公里。截至2008年底,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74人,其中小学生137人,中学生48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务公开全村村务公开项目主要有村务和财务公开。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方式公开。到2008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357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 128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1280亩。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等资额10710元(人均30元),一事一议筹劳3570个(劳均10个)。2008年集体总收入447万元,有固定资产130.5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88.2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方式公开财务。[1]
6、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迤车镇马鞍村村情概况
村内道路马鞍村隶属于迤车镇石门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 镇北边,距离村委会2.00公里,距离镇9.00公里。国土面积1.30平方公里,海拔2,140.00米,年平均气温13.50 ℃,年降水量900.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烤烟、马铃薯等农作物。有耕地100.00亩,其中人均耕地1.00亩;有林地557.69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截至2006年底,有农户28户,有乡村人口104人,其中农业人口104人,劳动力7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8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350.0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自然资源截至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00.00亩(其中:田0.00亩,地100.00亩),人均耕地1.00亩,主要种植玉米、烤烟等作物;拥有林地557.69亩;草地65.62亩;荒山荒地646.27亩,其他面积574.68亩。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村有28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28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89.29%);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4户(分别占总数的57.14%和50%)。
该村到乡镇已通公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9.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9.00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1辆,摩托车6辆。
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1户;建有小水窖33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5.00亩,有效灌溉率为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5.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4 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4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4.86万元,占总收入的39.88%;畜牧业收入20.09万元,占总收入的53.92%(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40头,肉牛18头,肉羊56头);林业收入0.23万元,占总收入的0.62%;第二、三产业收入0.23万元,占总收入的0.62%;工资性收入1.85万元,占总收入的4.97%。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8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7人(占劳动力的16.35%),在省内务工8人,到省外务工2人。人口卫生截至2006年底,该村有农户28户,乡村人口104人,其中男性51人,女性53人。其中农业人口104人,劳动力77人。该村以汉族为主。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04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100%;享受低保7人(人员名单附后)。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2公里,距离镇卫生院9公里。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陷塘小学完小,中学生就读到迤车中学、会三中。该村距离小学校2.00公里,距离中学9.00公里。截至2006年底,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2 人,其中小学生9人,中学生3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