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杨柳乡马湾村马湾村位于罗明坝西,下设马湾岭岗、麻马寨、绿竹水3个自然村7个社,共有444户1872人,居住着汉、彝、傈僳、白等4种民族。总耕地面积2927亩,水田1747亩,地1147亩。农作物:水稻、包谷、香料烟、甘蔗、花生、棉花等。
建国前曾办过一所私塾,只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读,建国后3个自然村都设有小学。
马湾村在1949年是保山县第七区小水井行政村所辖16个自然村,落在潞江东岸双虹桥上、下山区和丘陵地带,居住分布在小水井、乌蟒、尖山、臭水、尸帕、白岩、大墩子、墩子地、鲁村、白水塘、张腊、石岭岗、新寨、平掌、盐井山等地,至1952年土地改革时,将村公所迁移到中心地点户帕村改名为保山县第九区户帕乡。土改完成后,新安乡撤销将绿竹寨,老寨子划归户帕乡,共有16个村,村干部编制4人。进行互助合作工作,1954—1955年办起初级农业社1—7个小社,当时罗明坝的田地在旧社会大部分属方家、李家、乔家所有,出租给农民耕种,约有1/10的是荒着。传说罗明坝在那时有48个村子。干田坝叫官家寨,有土司住过。出现过鼠疫,死亡人数多、不敢居住,从高处四山搬迁,有的搬到上江。此地气候炎热,杂草丛生,无人定居。外地人到此地住宿过夜,怕患哑摆子(恶性疫)医治不好,在那时流传着一句话,“要到罗明坝,先把老婆嫁”。到解放后,四山的人下来种田都是在冬腊月来盖起临时棚子搞冬耕和春耕,种下棉花、稻谷后,在立夏节令就搬回老家去了。牛耕管理都是从老家下来早出晚归干活,种植作物稻谷、棉花、甘蔗,实行轮作制。1955年保山县委、政府决定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热区大量扩种棉花。当时群众很不愿意,怕热、怕毒、怕死人、烧柴困难等。经作了大量思想工作,花了半年多时间,发动群众到坝上看了居住村马湾、麻马两个大村子,看了宅墓地。到1956年正式搬迁时,只有小水井、尖山、户帕、平掌、新寨等八村五个社占50%的农户移下坝定居,也就是现在的马湾村。
2、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葵山镇马湾村马湾村隶属师宗县葵山镇,地处镇西边,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到镇道路为弹石路,交通方便,距县32公里。东邻泸西水草湾村,南邻者黑村,西邻泸西县板桥河村,北邻黎家坝村。辖马湾、上者黑、小上者黑、小新村、寨上村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055户,有乡村人口4359人,其中农业人口4250人,劳动力2130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410人。
全村国土面积3.06平方公里,海拔1826.4米,年平均气温13.5℃,年降水量1100毫米,适合种植 蚕桑、蔬菜、玉米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731 亩,人均耕地0.63 亩,林地1620亩。[1]
3、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三乡乡马湾村马湾村位于乡政府东3公里处,郑卢路北侧,土地面积1042亩,耕地面积675亩,6个村民组,162户,667人,9名党员,村两委干部5名。群众以小麦、大蒜等种植为主,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收入。村内有小学1所,5人教学班,在校生120名,教职工6人,乡中心幼儿园1所。新建村部办公楼和卫生所,人畜吃水问题基本解决。村内主街道已硬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