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霖(1180-1251)又名汝林,字景悦,一字润父,号雪岩,浙江宁海人。
南宋开禧元年(1205)入太学,绍定二年(1229)登黄朴榜进士,授江西南安军教授。后知四川嘉定,再升总领淮西军马钱粮,转大理司直枢密院编修。此后曾改知赣州、苏州、安庆、平江等地。知安庆时兼任淮浙提刑点浙西刑狱;知平江时兼淮浙发运使。
郑霖为人纯良正直,在职二十余年,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初任南安军教授时,有民众暴动攻城,郑霖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冒矢石之险登城劝谕,使事件得以平息。留守七年,励精图治,声威日振。后至偏僻落后的赣州,地广民穷,盗贼蜂聚。郑霖招抚叛逆,保境安民,使百姓得以安宁;裁员简政,减轻人民负担;释放久囚罪犯、安顿流域,再通航运;赈粮救济灾区,恢复生产。十年整治,民事毕理,百废俱兴。
在郑霖家乡附近,有港湾渡口,名为黄公渡,港宽潮急,渡船常被风浪所覆,当地群众不胜其苦。郑霖为大学生时,即与弟季杰及灵峰寺僧人元海等商议在此建桥。后来郑霖在各地为官,虽公事烦忙,仍关心建桥事,每节衣缩食,给济元海建桥。但堤防屡遭海浪溃毁,桥基多次崩塌,元海四方捐募,十年辛勤,桥未建成,人却因积劳成疾而去世。郑霖感痛之余,又嘱咐元海两徒清隐、惠畴继承师志,完成此举,并一再割俸倾囊相助。后经两僧及当地群众艰苦奋斗,历经二十个寒暑,此桥终于在淳祐十年(1250)五月建成,命名"登台桥",涵二十四洞,上可驱驷马车辕,下可通五丈逢船,为我县古代建桥史上一大壮举。
当时贾似道当权于朝,四处网罗人才以为己用,有意拉拢郑霖。但郑霖深恶贾似道恃世弄权,不愿与其往来,后贾似道以"司都"、"监礼部郎官"等职授郑霖,皆拒不就职。贾怀恨在心,遂诬郑霖造登台桥一事为"积粮聚众,图谋不轨"。理宗偏听不察,竟加杀害。时年七十二岁。数年后,理宗见到郑霖遗表,翻然悔悟,昭雪其冤,追赠中奉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并赐葬西岙集福寺前。
郑霖著有《中庸讲义》、《雪岩集》诸书。
2.郑霖男,1939年7月生,浙江省黄岩市人。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研究员。1965年北京大学地埋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埋研究所(现山地所)至今。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地理研究。先后多次承担和负责中科院、四川省的重点研究课题,全面调查和考察了四川及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的国土资源、社会经济及区域开发,收集和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野外资料与数据。相继公开发表论著60多篇部,在资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领域上有所建树。主编和副主编的专著有《四川省地理》、《成都市志·地理志》、《川滇黔接壤地区资源开发与生产布局》等。代表性的论文有《四川国土资源及其评价》、《四川旅游资源的分析》、《四川人口的地理分布》、《川南经济区的发展前景》、《论中国名山的分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