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环天星码头是指由天星小轮经营,位于香港中环的渡轮码头,经常简称作尖沙咀码头(九巴路线牌都是以此显示,九巴官方显示的英文名为STAR FERRY,没有TSIM SHA TSUI),前称为九龙角天星码头。码头提供来往尖沙咀天星码头及红磡码头的渡轮服务,是中环码头的一部分。中环天星码头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现时提供该服务的码头为中环7号码头(由天星尖沙咀航线使用)及中环8号码头(由天星红磡航线及由海佑小轮营办的尖沙咀东航线共享)。而原本提供该服务的码头则为已拆卸的爱丁堡广场码头。
一、历代码头史
1、第一代中环天星码头(1890年-1912年)
1890年,天星小轮开始提供客轮服务,并于干诺道中与雪厂街交界兴建一个码头。码头只是以禾秆草搭建而成,设计相当简陋。
2、第二代中环天星码头(1912年-1958年)
由于受到1910年代的填海影响,码头于1912年迁移至现时怡和大厦附近一带。码头采用了维多利亚式建筑。
3、第三代中环天星码头(1958年-2006年)
随着1950年代的填海工程,码头于1958年再搬至爱丁堡广场。
第三代中环天星码头,正式名称为爱丁堡广场渡轮码头,设计以简朴实用为主。码头上设有一个由比利时王子送赠给怡和洋行,再由怡和洋行转赠给天星的大钟。它是香港最后一个机械钟楼。大钟每15分钟报时一次,是香港所余无几的旧式钟楼之一。码头及钟楼已沿用49年,为中环的著名地标之一。
受到2003年开始的中区填海第三期工程影响,码头于2006年11月12日作第三度搬迁至现址,并成为中环码头的组成部分,被编到位于民光街与民耀街交界的7号及8号码头。据土木工程拓展署发表的消息,爱丁堡广场码头、钟楼、皇后码头及大会堂码头的位置将会移平作道路和商厦用途,并于11月新码头启用后清拆。
4、第四代中环天星码头(2006年-)
第四代天星码头建筑模仿第二代码头,使用维多利亚式建筑。建筑分为中央大楼及码头两个部分。中央大楼顶部摆放有全新从荷兰购入的电子仿古钟楼,上层则设有展出天星小轮有关物品的展览厅,亦有古典雅座播放介绍香港历史的影片。地面楼层则是公众休憩用地。码头顶层是公众观景楼层,尚未正式开放,可供人隔着落地玻璃欣赏维多利亚港景色,并设特色餐厅。其顶部安装了玻璃天窗,使阳光直接进入室内。新码头在建筑设计上的评价好坏参半。
二、交通地位
历代中环天星码头一直邻近中环的心脏地带,而中环又是香港政府总部以及香港商业中心的所在地,故此是一繁忙的交通工具。
三、航线
尖沙咀天星码头及红磡码头为第三、四代中环天星码头的目的地。
四、陆上交通联系
早期的中环天星码头邻近的陆上公共交通公具不多,以人力车为主。
第三代天星码头则邻接着的士站,亦有少量巴士站及小巴站以爱丁堡广场及天星码头为总站,主要来往太平山山顶及半山区,而较大型的巴士总站则位于交易广场地下,同时为多条公共小巴路线的总站。天星码头的正对面则为天星码头多层停车场,于1957年落成,为双层停车场,并共有三百七十个公众泊车位,底层亦设有一个小巴站。天星码头附近设有一行人隧道穿过繁忙的干诺道中前往地铁中环站及电车站,出口位于皇后像广场侧,每天的繁忙时间也熙来攘往。
第四代天星码头邻接民宝街和民耀街的中环码头巴士总站,近7号码头位置设有一小巴路线及的士站,近5号码头位置则设有两条小巴路线及三条巴士路线。此外,亦可步行一段路程前往地铁香港站转乘机场快线或东涌线以及交易广场巴士总站。
五、影响
历代的中环天星码头除了是海上交通枢纽外,亦曾是重要的旅游点,因其是跨越维多利亚港的主要交通点之一。
第三代中环天星码头及其钟楼更被誉为一集体回忆,当中的钟楼是香港现存仅有的机械钟楼。大钟每15分钟报时一次,是香港所余无几的旧式钟楼之一。受到2003年开始的中区填海第三期工程影响,政府于2006年11月12日搬迁中环天星码头。期间引来不少市民前来拍照留念、在码头各处留字,当中更不乏反对声音对于政府的强行清拆而不满,更引起多次示威及占领事件。详见:2006年保留旧中环天星码头事件
中环天星码头的多次搬迁经过与香港中区一带各项填海工程有密切关系。而多次搬迁对渡轮航程亦造成一些影响,包括导致与对岸的尖沙咀天星码头及红磡天星码头距离减少,使航行时间缩短,却因海岸线的修直与海港的修窄而使船身要承受较大的波浪。同时,码头的搬迁被移到新填海用地的边陲,令原来前往中环区一带的部份乘客可能需要增加步行时间,或转乘其它交通工具。另一方面,中环码头的设计使中环天星码头与港外线码头连在一起,则有助离岛区市民能更快节转乘渡轮前往对岸的尖沙咀及红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