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角秧歌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概述八大角秧歌是流传在山西省神池县的一种集说、唱、舞为一体的民间歌舞。它主要由4名“丑花”和4名“丑鼓”共8个角色表演而得名。

渊源据说八大角秧歌产生于元代末期,农民为了反抗压迫剥削,趁正月十五闹元

宵之际,装扮成各种人物,怀揣短小兵器,以化了妆的“鞑子”引路,混入县城,里应外合,攻下城池。以后根据此故事形成了这种表演形式。

表演八大角秧歌除丑鼓和丑花的舞蹈动作花哨一些外,其余的多以变队形图案取胜。其活动方式除“过街”、“踢场”与其它秧歌相同外,还有一种“会班”的表演形式,“会班”的表演形式约有三种:一是几

个秧歌班在同一个大圆圈中按照各自的曲牌,踩出各自得心应手的场图,如同唱对戏一样。二是同在一个圆圈内,各自推出唱曲艺人,进行“四六”句的即兴唱曲比赛,双方或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或相互出题,既想难住对方,又不能伤了两家的和气,还要赢得围观者的掌声和喝彩。民间称此为“赛演”。三是全体秧歌班会合在一起共同踩一个队形图案,如“五马破曹”,多时需用几百人一起表演,少时也需六十多人。[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