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况住房
该行政村隶属大关县吉利镇,东与鱼田行政村相接,南与吉利行政村相接,西与营底行政村相接,北与木杆镇相接,是吉利镇政府所在地,到镇的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县城43公里。辖龙打溪、青岗 、观音岩、黄荆坝等4个自然村,黄荆坝 、洞口 、寨子、新民等1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21户,有乡村人口1878人(含居民),其中农业人口1878人,有劳动力85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40人。
全村国土面积1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42.5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725.8毫米,适合种植玉米、洋芋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4621.01亩,人均耕地2.57亩,林地13069.5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5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业为主。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4621.01亩(其中:田192.28亩,地4428.73亩),人均耕地2.57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13068.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46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78亩,主要种植核桃,柑橘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48.5亩,其中养殖面积0亩;草地0亩;荒山荒地2844.5亩,其他面积328亩。有 铁矿等资源。
基础设施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229户通自来水,有95户饮用井水,有284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54.51%)。有487户通电,有2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24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347%、3.8%和43%);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7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31户(分别占总数的32.8%和25.1%)。水渠
该村到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未硬化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9.94公里,无集贸市场。全村共拥有汽车5辆,拖拉机3辆,摩托车7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0亩,有效灌溉率为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96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21亩。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77户;装有太阳能农户0户;建有小水窖2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0户。全村有3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个自然村已通路;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0个自然村已通路灯。有4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混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1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5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9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59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1]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90.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05.5万元,占总收入的36.35%;畜牧业收入75万元,占总收入的25.8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042头,肉牛0头,肉羊0头);渔业收入0万元,占总收入的0%;林业收入17.1万元,占总收入的6%;第二、三产业收入64万元,占总收入的22.1%;工资性收入28.6万元,占总收入的9.9%。农民人均纯收入945元,农民收入以种养业、劳务输出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7.6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61人(占劳动力的30.6%),在省内务工82人,到省外务工179人。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521户,共有乡村人口1878人,其中男性995人,女性 883人。其中农业人口1878人,劳动力854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彝族112人,苗族2人,其他民族24人。 到2006年底,全村五保1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5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9.61公里。该村人畜混居的农户0户,占农户总数的0%。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568平方米,拥有教师7人,在校学生230人,距离镇中学9.56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30人,其中小学生159人,中学生71人。中学校园
人文地理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吉利镇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自古有滇川孔道、秦开五尺道、南方丝绸之路、明清古道等,众多历史文物古迹分布于境内昆水公路沿线,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主要景点有五尺道遗迹、吉利汉墓、黄荆坝蛮坟、靖国军殉难地、吉利铺老街及小关溪衬腰岩等。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支柱产业脆弱,水利化程度低,道路交通落后,路面状况差,教育设施不足,群众素质低.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近抓养殖打基础,远抓林果强后劲,短抓务工促增收,常抓教育提素质,电矿结合促发展,综合治理保平安.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950元增加到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