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西石化公司位于关外第一市—辽宁葫芦岛市,南临渤海湾的锦州港和葫芦岛港。京哈铁路、京沈高速公路及102国道都在葫芦岛穿境而过。
公司始建于1939年,1953年正式恢复生产,当时定名为“石油工业部石油五厂”。1960年6月,大庆油田第一列原油就是在这里加工的。1998年划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锦西石化公司装置区
公司现有员工9929人,直属单位61个,占地面积640万平方米,资产总额73亿元,主要炼油化工装置19套,原油一次加工能力700万吨/年,二次加工能力430万吨/年,以加工辽河油、大庆油为主,原油直接管输进厂,另有部分进口及海洋原油,由锦州港上岸。公司主要产品有汽油、航煤、柴油、石油焦、聚丙烯等,是供应京Ⅳ、沪Ⅳ、粤Ⅳ汽油的生产企业之一。
多年来,公司荣获全国首批企业管理金马奖、国家环境保护先进企业、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20多个国家级荣誉。2011年,公司获得了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地理位置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公司位于关外第一市----葫芦岛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锦州港及葫芦岛港分别为30km和12km,京哈铁路及秦沈高速铁路贯通东西,京沈高速公路及102国道越境而过。
企业简史1939年,日本政府为了加紧对中国的占领及为侵略苏联做准备,决定在中国境内建设工厂,仿效德国用煤做原料提炼人造石油或从东南亚掠夺天然原油炼制油品,以解决燃料不足的问题。中国石油锦西石化位置图
[1]
1940年,日本陆军省选定地处东北咽喉、交通便利的锦西五里河畔为厂址,建立“锦西燃料厂”。
1941年春,“锦西燃料厂”工程全面铺开。
1943年末,常压蒸馏装置和焦油蒸馏装置先后完工。
1944年,日立造船株式会社施工的一、二部低温干馏炉完工,当年干馏煤10.2万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投降前夕,中村信男奉命破坏工厂,指示下级职员及日、韩工人将重要文件、图表、账目等烧毁,将主要机械设备毁坏。
1946年1月,国民党政府经济部委派接收委员孙越纪接管工厂,定厂名为“经济部锦西燃料厂”。
1947年10月,在日籍、德籍工程师协助下第一次炼油,取名“国光”牌,煤油在锦州一带出售,汽油被国民党军队掠走。因战乱,物价上涨,民不聊生,工人罢工此起彼伏。
1948年11月10日,锦西解放。12月末,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派朱子坚接管工厂,定厂名为“锦西炼油厂”。
1950年1月29日,锦西炼油厂改名为锦西化工厂,下设化工、炼油、机械和发电四个分厂。
1952年9月,成立东北石油五厂,转入恢复性建设。
1953年,年加工能力3万吨的热裂化装置恢复生产,炼制抚顺石油一厂的蜡油。
1953年9月,年加工能力10万吨的南热裂化装置开车投产。
1954年9月,年加工能力15万吨的常减压蒸馏装置和精制装置恢复生产。
1955年1月,煤低温干馏车间成立。
1955年9月1日,石油工业部成立,东北石油五厂归属石油工业部管辖,定厂名为“石油工业部石油五厂”。
1959年5月28日,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厂视察并作出重要题词。
1960年6月,第一列大庆原油龙车抵达锦西,石油五厂成为全国第一个炼制大庆原油的企业。
1961年,开始建设北蒸馏装置,于1962年投产。
1965年,加工能力由1961年的100万吨跨入150万吨,发展成为一座燃料——润滑油——石蜡型炼油厂。
1966年至1968年,“停产闹革命”的岁月里,没有一套装置停车,没有一台设备停转,“三老四严”起了重要作用。
1969年,-35#低凝固点坦克柴油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1970年,南、北蒸馏技术改造,年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
1971年至1973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全厂年加工能力达到450万吨,跨入全国大型炼油企业之列。
1975年,在全国第一家炼制辽河原油。
1979年,加工原油392万吨,创历史新高。
1981年,北蒸馏再次改造,全厂年加工能力提高到500万吨。
1983年,荣获辽宁省“无泄漏厂”。
1984年2月25日,由于隶属关系变化,更名为锦州石油化工公司锦西炼油厂。
1986年4月,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的8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破土动工。
1987年11月30日,80万吨/年提升管式催化裂化装置投料试车一次成功,创造了我国催化建设史上的最快速度。
1988年,锦西炼油厂跨入国家二级企业行列。
1989年6月26日,001号原油罐因雷击引起巨大火灾。三千余名职工仅用两个多小时就扑灭了这场大火,保证了安全生产。
1990年元旦,锦西炼油厂与锦州石化公司脱钩,定名为锦西炼油化工总厂,隶属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这一年,首次出现了加工平价原油亏损的局面。
1991年7月29日,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袭击了总厂,全厂职工仅用7天时间全面恢复生产、一个月补回生产欠账。
1992年9月17日,经国务院经贸办等6个部委审定,总厂成为全国123家特大型企业之一。
1993年,中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评价揭晓,总厂在石油加工行业雄居榜首。同年,获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
1994年,荣获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
1995年,海输工程管线全线铺通,产品运输实现公路、铁路、水路“三路并举”。
1996年,低压瓦斯回收系统建成投用,两套催化火炬“长明灯”的历史结束。
1997年,住房制度改革在全厂铺开,首批7872户职工家庭拥有了100%住房产权。
1998年,总厂划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999年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实行重组改制、主辅分离,原企业分为上市部分——锦西石化分公司和未上市部分——锦西炼油化工总厂。
2000年,分公司投资7.75亿元的60万吨/年连续重整和100万吨/年柴油加氢改质工程相继开工;分公司重点环保项目——污水二期工程建设如期完成并投入使用。总厂提出了建设“能源、化工、储运三大基地”的发展构想。
2001年4月20日,总厂能源基地的重点建设项目“煤代油”工程破土动工。该工程被企业职工称为“希望工程、生命工程、凝聚工程、振兴工程”。
2002年7月29日,分公司60万吨/年连续重整和100万吨/年柴油加氢改质装置实现一次开车成功,为汽柴油质量升级,提高在国际市场盈利能力创造了条件;11月3日,总厂“煤代油”工程提前竣工并开车成功,实现了并网发电。同年,总厂、分公司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003年,石化分公司实行扁平化管理,废除分厂,成立10个车间。同年,总厂化工基地建设的起步项目碳酸二甲酯装置竣工投产。
2004年,分公司炼油加工量突破600万吨,实现历史性跨越。10月11日,总厂化工基地龙头装置苯乙烯项目破土动工。同年,总厂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分公司QHSE管理体系顺利通过国家认证机构的监督审核。
2005年,总厂、分公司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殊荣。5月4日,分公司欧Ⅲ汽柴油提前进入北京市场。
2006年,分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3月5日,总厂苯乙烯装置实现全面投产,“三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分公司APS项目成功上线,MES和ERP项目开工。
2007年3月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宣布,锦西石化分公司和锦西炼化总厂再次重组整合,对外统称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