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浅现象
近代科学史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是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1962年对1501年至1950年科技编年表的科学成果和人物传记词典中编选的科学家做统计处理而得到的(似乎不太对)。如果定义一个国家的可科学成果数占全世界的25%,就为科学兴隆期,那么科学兴隆期在世界范围内曾按下列顺序转移: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现在),而且上述各国的科学兴隆期平均约为80年。科学史上的这种现象被称为汤浅现象。
对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比较合理的命名应是“贝尔纳现象”或“贝尔纳-汤浅现象,而不该是汤文自己命名的后来也被学界认可的“汤浅现象”。
顺便指出我国学者赵红洲于1974年曾独立地发现过这一现象,如果也独立于贝尔纳的工作,则其独创性和学术价值将高于汤浅的研究。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思想始现于英国科学学学者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1962年,日本神户大学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对《科学和技术编年表》等三种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数据形式论证了英国学者贝尔纳关于科学中心及其转移过程的见解 [Yuasa 1962;汤浅光朝 1979].文革期间,我国学者赵红州也基于类似的文献资料(《复旦大学学报》所载的"自然科学大事记"),类似的分析方法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赵红州 1974].
汤浅光朝以下述方式定义"科学中心":当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段内的科学成果数超过全世界科学成果总数的25%,则称该国家在此时段内成为科学中心,该国家保持为世界科学中心的时段为其科学兴隆期.由此,他指出近代以降,科学中心按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X国)顺序转移,如表1所示.
表1 汤浅光朝科学中心及其转移学说(据汤浅论文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