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白螺珍珠贝,白碟贝,属于瓣鳃纲异常柱目珍珠贝科,拉丁学名Pinctada maxima。
英文种名 Pearloyster
分布区域 澳大利亚沿岸、西太平洋沿岸的东南亚国家近岸。中国分布在海南岛、西沙群 岛、雷州半岛沿岸海域。
资源量 50年代没有正式捕捞生产大型珍珠母贝,仅在拖网作业中偶兼捕到一些,也未进行珍珠培育。从60年代开始才逐步开发捕捞,到1982年捕捞五珠母贝 达100吨。由于捕捞过度,大珠母贝已濒临到绝种的危险。
形状像碟,个体大,一般体长25~28厘米左右,大者体长32厘米;体重3~4千克,大者达10千克。是珍珠贝中最大的一种。也是世界上最优质的珍珠贝。
属热带、亚热带海洋的双壳贝类,在中国是南海特有珍珠贝种。其珍珠蕴藏量约占全海南省各类珍珠贝总蕴藏量的90%,所产珍珠颗粒大,色泽好,价格高,是名贵装饰品和药材,在国际珍珠市场上很为热门,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属国家II级保护动物
繁殖习性 最大壳长可达320毫米,体重约4.5公斤。最大年龄为12龄。它的生长速度以第一年最快,以后逐年下降,2龄全部达到性成熟,成熟个体中雄性显著多于雌性,并具有性转换特点,也发现过雌雄同体的个体。主要繁殖季节为5-8月,当水温从22℃上升到26℃时,大部分珠母贝的性腺已经完全成熟,在此期间,如遇大小潮或暴风雨等海况变化的刺激,就会足使大珠母贝大量放精、排卵。成熟的卵圆形,卵径58-60微米,卵子孵化期长,从受精到幼虫孵化并附着,约需18-36天。幼虫最小的个体为264微米,最大个体为281微米。大珠母贝系滤食性贝类,主要以藻类为食,经胃含物分析,大部分为舟形藻属、菱形藻属、辐杆藻属、角毛藻属等浮游硅藻类,此外还兼食甲藻、纤毛虫等 。
保护措施 禁捕大珠母贝,使自然资源得到逐步恢复;增加苗种的培育,除供养珍珠之外,尽可能地争取苗种放流,加速自然资源的恢复。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
识别特征:大珠母贝是珍珠贝中最大的一种。贝壳大型而坚厚,呈蝶状,左壳稍隆起,右壳较扁平,前耳稍突起,后耳突消失成圆钝状。壳面呈棕褐色,壳顶鳞片层紧密,壳后缘鳞片层游离状明显,壳内面具珍珠光泽,珍珠层为银白色,较厚。边缘稍呈黄色或黄褐色,铰合部厚,贝壳内面中央稍后处有一明显的闭壳肌痕。
生境与习性:大珠母贝喜栖息在珊瑚礁、贝壳、岩礁砂砾等地质海区,以足丝营附着生活。栖息水深可达200米,以20-50米为最多,栖息水温范围为15.5-30.3℃之间,最适水温为24-28℃,水温降至13℃时,基本停止活动。大珠母贝系滤食性贝类,主要以藻类为食,还兼食甲藻、纤毛虫等。
分布:国外分布于澳大利亚沿岸、西太平洋沿岸的东南亚国家附近。我国分布于海南省沿海,雷州半岛,西沙群岛沿岸海域。
保护区:海南省白蝶贝自然保护区、雷州白蝶贝自然保护区
濒危因素:捕捞过度:大珠母贝是世界上生产珍珠的最佳珠母贝,我国从60年代开始逐步开发捕捞,到1982年捕捞大珠母贝达100吨,使其濒临绝种。目前,我国已开展大珠母贝及其珍珠的人工培育,种群资源得以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