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老调之简介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起初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形。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剧种之一。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
流行的地区较广,除保定外,在沧州、衡水、石家庄、邢台、邯郸、张家口以及北京、天津和山西部分地区都有它的足迹和影响。
保定老调是独具艺术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唱腔质朴健朗,高亢而又清婉。对于研究地方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当地的民族发展史、文化艺术发展史乃至风物人情,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保定老调之历史保定老调迄今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它脱胎于元、明年间流行于燕赵的民歌俗曲“河西调”,后来便以大戏的姿态出现,擅演以老生和黑红净行当为主的袍带戏。早期有以生行演员韩大仓(艺名霸州红)为代表的前辈艺人,开创了老调的先声;中期的名老生周福才,承前启后,立志改革,以《调寇》、《劝军》等剧目,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
老调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受到流行在当地的高腔和河北梆子的影响,并吸收当地说唱艺术的精华,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出现较正规的职业班社,并开始进入城市,到20世纪30年代达到繁荣时期。
1949年后,保定一带成立了高阳、定县、阜平等专业老调剧团。保定地区老调剧团多次进京演出,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保定有宝,老调不老”。该团创作演出的优秀剧目《潘杨讼》、《忠烈千秋》于1960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拍摄成电影并在全国发行放映。知名艺术家有崔澄田、刘守谦、王贯英等。新时期以来,老调又创作出《日月经天》、《拒马令》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多次在省内外演出获奖,成为河北省特别是冀中一带农村观众最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
唱腔曲调与行当唱腔是保定老调音乐的主体,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和塑造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老调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老调唱腔质朴激越,叙述性较强,雄浑宽厚、粗犷高亢,给人一种深沉凝重、威严雄壮、气势恢宏的感觉,具有中国北方典型的忠肠烈骨、慷慨悲歌的民族特质。
保定老调唱腔结构形式为板腔体,基本曲调是由结构相似、结音相同的上下句组成,每个唱段都是由若干个循环反复的“上下句”组成,唱词的格式是说唱体的上下句,与大鼓词颇相近。保定老调男女分腔,老生、小生、武生、花脸、文武丑、老旦所唱的属于男腔,青衣、花旦所唱的属于女腔。男女腔有着共同的结构形式和节奏规律,因而保持了两者在风格上的统一,只是调式不同,音区不同,形成了男女腔在曲调上的差别,女腔的结束音是1,男腔的结束音是5,男女虽然调高相同(都是1=C),但女腔比男腔高四度。
唱腔板式有[二板]、[头板]、[三板]、[回龙]、[拨子]等十余种。曲牌多来自于京剧、河北梆子、昆曲,常用的曲牌军乐类有[风入松]、[江儿水]、[开门歌]、[水龙吟];喜乐类有[洞房赞]、[海清歌]、[八板]、[大满堂红]、[小满堂红]、[小寄生草];哀乐类有[唢呐批]、[梦景]、[大寄生草]、[哭皇天]、[批];宴乐类有[大开门]、[滴溜子]、[摆宴曲]、[三步歌];其他还有[备马令]、[娃娃]、[万年欢]、[上天梯]等,锣鼓经五十余个。文场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武场与河北梆子相同。
保定老调文戏与武戏在整个舞台表演中都占重要地位。行当齐全有老生、老外、小生、武生、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彩旦、花脸、丑等。其表演自然流畅、亲切朴实,一伸手一投足,包括念白,都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
保定老调之剧目保定老调内容多是描写帝王将相、草莽英雄的传奇故事,剧目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改编流行在当地的木板大鼓的曲目,如《杨家将》、《呼家将》等;二是移植高腔的一些剧目,如《大战棋盘街》、《山海关》、《请清兵》等。保定老调又移植了不少丝弦、河北梆子等兄弟剧种的剧目。
保定老调传统剧目有《调寇》、《下河东》、《临潼山》、《太平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