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口瓷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芒口瓷,也称“芒口”。

一般采用覆烧法烧造的瓷器,因口沿无釉,露出胎骨,称为“芒口”,带有芒口的瓷器,叫芒口瓷。有些文献中提到,北宋宫廷不用定瓷,就是因为有"芒"的原故。官僚贵族在使用时,则多用金、银或铜镶装器口,一则可避其"芒",同时也可借以夸富。

所谓覆烧法,就是将碗盘等器皿反扣着焙烧,尽管此出现"芒口"的缺点,但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所以得到普遍的推广。景德镇湖田窑就曾大规模生产芒口瓷。覆烧法为北宋中期(一说是五代时期)河北曲定窑首创,直到元代还很盛行。

为了弥补芒口的缺陷,往往以金、银、铜圈镶在口沿上作为装饰,同时可显示豪华尊贵。据《吴越备史》记载:“太平兴国五年九月十一日王进朝谢于崇敬殿,复上金装定器二千事,水晶玛璃宝装器皿二十事,珊瑚树一株”。此处吴越王钱氏所进贡之“金装定器”就是指这类镶金口的芒口瓷。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