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家王国祥,清代医家(1748-1812年)。字永嘉,盐官(今浙江海宁)人。世医出身,医术高明,有自己独特见解。其余秉衡尝著《重庆堂随笔》,未竟而殁。国祥为之增辑注疏,对于温病之暑湿、暑热,皆有所立论。排斥温补法,认为张子和攻邪法始能中病,亦颇有见地,惜未能完成全书而卒。其孙王孟英为清代温病名家。
艺术家王国祥,1929年4月3日生,贵州独山县人,大专文化,笔名河清,自号陋室翁。现为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调研员。酷爱书艺,又得表叔万大章(贵州名儒)亲自指点,致即受到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四岁入手柳颜,继工唐初四杰;初窥得其精髓,又埋头秦汉两晋先贤约30余载;薄有心得,始回头实、元、明、清及当代诸大家。四体勤耕不辍,诗赋、琴棋书画皆能。薄名位、重真如。以浑厚无华、强雄、宽博而又自然流畅的书风名世。硬笔书作在重庆、成都、西安、长沙等城市巡回展出,深得各界赞誉;入选《中日名家辞典》、《现代钢笔书法字典》、《名家硬笔字典》等,获全国硬笔大赛奖多次。软笔书作,入选第二届御苑杯赴香港、澳门展,被邀参加92年国际龙盘节精品展和90年全国民间首届艺术品展,入选《中国美术书法界名家名作博览》、《20世纪世界书法作品鉴赏》、《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百年人物篇》、《中华当代艺术家》等20余部作品集,曾获奖60余项次。软硬笔作品均被多处博物馆院珍藏。85年始从事少儿书艺专职教学,约培养书苗子千余人,其中新培养学生获国际、全国、省市级名次奖者约400余人次,誉载全国。
山西省林业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王国祥 男,生于1928年4月22日,山西省绛县人。大专毕业,1951年7月参加林业工作。现任山西省林业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教授级),是山西省第三届科协委员、山西省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林业区划研究会理事。1952~1965年,负责山西省第一次森林淘汰清查技术工作,完成全省主要林区森林资源清查的主要外业调查及部分资料整理;1979~1981年主持完成山西省林业区划工作。1984年主持完成山西省森要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第一次复查工作;同年负责山西省林业区划工作1984年主持完成山西省森林资源连续甭查体系的第一次复查工作;同年负责山西省壶关县林业区划技术领导,其成果获1988年林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4~1986年主持完成山西省太行山区绿化规划工作;1986~1988年主持完成山西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工作。1979~1981年主持全省林业区划,其成果“山西省简明林业区划”获1981年山西省科研成果三等奖;1979~1981年主持全省林业区划,其成果“山西省简明林业区划”获1981年山西省科研成果二等奖1984年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抽样调查法和航片地形图在森林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推广应用”,获1985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6年参与主持完成的“全国森林立地分类地北方试点”研究成果,获林业部1988年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主要参加完成的“太行山区绿化规划研究”,获1988年林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8年7月在中国林业区划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上宣读论文“工程造林的研究与实施”,论述按工程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管理程序,实施林业区划、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建档一条龙。1989年12月在宁波市全国森林立地分类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文“太行山1:40万森林立地图的编绘”,是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研究的一个新发展。1989年作为副主编与他人合作出版《中国森林地分类》一书;此外,主编了《山西森林》一书。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国祥,男,1963年2月出生,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和《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编委;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湿地资源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水利水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日本京都大学、英国Belfast女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
王国祥教授长期从事水环境生态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环境生态修复与生态工程。
水生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研究。通过调查和试验研究,探讨水生生态系统的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生长发育繁殖的限制因子、退化的驱动因子,研究探讨水体透明度、营养盐浓度等因子对沉水植物的影响,为污染和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理论基础。
污染和退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针对污染和退化水体生态修复,如富营养化湖泊、污染的城市河流以及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开发了多种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功能菌群的引种驯化技术以及水生植物群落构建的群落镶嵌技术,旨在净化污染、修复退化系统、构建健康水生生态系统。
工艺美术师【姓名】:王国祥
【年代】:现代
【家乡】:江苏·宜兴
【类别】:紫砂壶艺人、陶瓷艺人
【代表作品】:葵掇球
【人物简介】:
高级工艺美术师。1954年生,1970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承陈福渊老艺人,并经常得益于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悉心指教。1974年赴南京工业大学学习陶艺,后又在南京艺术学院进修陶瓷设计,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宜兴紫砂艺术研究会会员。作品以方器见长,多次参加海内外展览获奖,并为博物馆收藏。
敦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国祥, 男,1971年1月出生,现年36岁,汉族, 甘肃宁县人,中共党员,农学硕士,副研究员。1995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同年被分配到甘肃省农科院工作,长期从事棉花育种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工作。2005年晋升为副研究员。现任敦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挂职)。
主要简历
1991.09-1995.07 甘肃农业大学就读
1995.08-2006.1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工作,主要从事棉花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2006.12-2007.07 甘肃省农科院副处级干部
2007.08- 甘肃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
作为主持、第二主持或主要完成人,先后完成或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在已完成的9个科研项目中,6项成果达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3项成果达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成功选育出了白色棉新品种“陇棉1号”、彩色棉新品种“陇绿棉1号”、“陇绿棉2号”、“陇绿棉3号”以及“陇棕棉1号”等多个棉花新品种(系)。育成的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种“陇棉1号”,是我国西北内陆棉区双抗棉花新品种选育的一个突破,成果水平居国内领先。该品种2004-2006年在省内外推广面积达115.5万亩,农民新增种植收益2.4亿元;研究成功了甘肃河西棉区棉花综合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并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面积应用,累计应用面积216万亩,亩平均增产皮棉12.3公斤,实现净增收入2.9亿元,荣获甘肃省农业技术进步二等奖。选育出的彩色棉新品种“陇绿棉1号”,不仅填补了国内彩色棉品种的空白,而且由于其色泽及纤维品质优于国内选育出的其它彩色棉品种(系),得到了纺织企业的认可,并逐渐应用于生产,大大推动了彩色棉产业的发展,2004-2006年推广种植44.09万亩,每亩较种植白棉新增经济收入357元,累计增加经济效益1600余万元,该项成果荣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引进彩色棉品种改良”项目于2000年9月通过技术鉴定,育成的绿色棉新品系9501G-7达同类研究领先水平,于2004年3月经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陇绿棉2号”,育成的棕色棉新品系9501B达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于2004年3月经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陇棕棉1号”;“彩色棉良种繁育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于2000年9月通过技术鉴定,总体研究达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彩色棉新品系GC1011”选育项目于2002年9月通过技术鉴定,达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于2005年3月经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陇绿棉3号”。 目前正在主持的“抗虫基因转移技术在彩色棉育种技术中的应用研究”项目,完成了棉花抗蚜基因的成功转入,已进入田间鉴定及实验室分析工作,为选育出西北内陆棉区抗蚜虫棉花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先后在《西北农业学报》《棉花学报》《中国棉花》等农业科技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篇,作为副主编编著的《彩色棉育种及丰产栽培技术》一书2001年6月由甘肃省科技出版社出版。
天津医科大学教授、药理学专家

王国祥,男,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药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在我国医药科学界王国祥教授享有盛誉,历任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天津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糖尿病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天津市卫生局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华北地区特种化学试剂顾问等职。
1922年1月生于河北省唐山。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同年任天津第三医院内科医师,1951年调入天津医学院(现天津医科大学),为药理教研室的主要筹建者之一。 1952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科第一届药理学高级师资进修班学习。 1959-1962年在原苏联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和莫斯科心血管外科研究所药理室进修。
历任天津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并兼任党支部书记多年。 于1990年12月离休。
多年从事教学第一线工作。 在教材建设中曾主编《临床药学》;参编在全国有影响的药理学教科书及专著数册,如《医用药理学》、《分子药理学》、《医用药理学基础》、《药理学》、《高等临床药理学教程》、《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等著作。其中《医用药理学》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奖、《医用药理学基础》获卫生部颁发的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台湾晓园出版社曾再版此书)。王国祥教授曾担任《医用药理学》和《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的编委并受聘为国家教委、北京医科大学外国教材中心研究小组成员,负责评议和介绍国外优秀药理学教材。不仅对本校乃至全国药理学教学、教材的发展、建设均做出突出贡献。
一生从事心血管药物的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亲手组建了心血管药理实验室, 从无到有,克服了种种困难,领导该科研组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抗心律失常药联合应用药效学及药代学研究》(1985-1990);《牛磺酸的心肌电药理学研究》(1992-1994)。自1980年以来,在国家一级药理学专业杂志发表了有关牛磺酸研究论文30余篇,引起国内外学者兴趣。1991年曾应邀参加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召开的国际牛磺酸学术会议。王国祥教授在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应用,及牛磺酸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是国内最早进行这方面工作的学者。有关《牛磺酸抗心律失常作用及机制研究》1995年经国内同行专家鉴定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重视。然而他将所取得的一切荣誉归功于集体,做为鼓舞同事们前进的动力。
曾多次评为校、局级先进教师和先进工作者,并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从事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和天津市卫生系统“伯乐”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