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概念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做深源地震。到目前为止,目前已知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是720公里。深源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4%,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地震总释放能量的3%。深源地震大多分布于太平洋一带的深海沟附近。深源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灾害。
专家分析早期的地震学有一个认识上的局限,就是认为所有的构造地震都是很浅的。当时的地质学家也认为,地震不可能发生在特别深的地方。从2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观测数据表明,构造地震可以分成两类。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km深度以上的范围内;而中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达到650km左右,并且形成一个倾斜的地震带——称为本尼奥夫带。把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在“血缘”上联系在一起的,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被称为“地球科学革命”的全球构造理论。在俯冲型的板块边界上,最初由扩张而产生的海洋岩石层板块在俯冲带上最终找到自己的归宿,与地幔对流有关的“传送带”的运动导致了深源地震的发生。板块构造运动同样是浅源地震的动力来源。全球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上。
深源和浅源地震的比较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中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在 70-300公里之间;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一年内全球所有地震能量的释放,有 85 %来自浅源地震,而且发生在地下5-10 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居多。
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中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在 70-300公里之间;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一年内全球所有地震能量的释放,有 85 %来自浅源地震,而且发生在地下5-10 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居多。
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中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在 70-300公里之间;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一年内全球所有地震能量的释放,有 85 %来自浅源地震,而且发生在地下5-10 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