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学者
张志平,男,1967年生,云南昆明人。199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2、画家
张志平,祖籍湖北,生于上海。
1960年入读小学,在此期间阶段性的陆续进入当地一些画室学习绘画基础。
1966年入读初中,正逢文化革命运动学校处于教学停顿状态,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到工厂、农村、“五七”干校劳动的同时自学绘画。
1970年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西双版纳州某团参加工作,分配警卫班,后调电影放映队,以后长期在该团从事美术宣传。
1982年初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同期分配到昆明市广告公司。
1984年底调入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
1987年至1989年期间担任美术系教学副主任。
1992年浙江美术学院开办全国首届中国人物画高级研修班,遂前往研修历时一年。
1995年评为副教授。担任美术系教学副主任。
1997年担任美术系主任。
2000年评为教授。被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联评为云南省文艺家协会德艺双馨中青年会员。
2002年担任美术学院院长。
现任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兼任社会多项职务与部分院校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艺术成就:
多年来注重中国画艺术主体精神在现当代文化艺术表现中的比较,将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与表现因素融入反映云南多民族现实生活的题材,强调书画合一的造型方式并且以此为主要研究课题参与有关的学术研讨和实践活动。
近年参加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及有关活动主要成果有:
1999年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同时获《云南省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获《第三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荣誉奖(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会主办)。
2001年获《2001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铜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入选中国画研究院《云南中国画十五人提名展览》(中国画研究院主办)。
入选《全国画院双年展首届中国画展览》(文化部艺术司主办)。
入选《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文化部艺术司、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2年获《200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铜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获《纪念5·23讲话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同时获《云南省美术作品展览》银奖(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3年获《200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银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入选《第二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4年获《纪念蒋兆和百年诞辰第二届全国中国人物画作品展览》优秀奖(中国美协主办)。
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同时获《云南省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文联主办)。
参加《中国画·画中国——走进南京·中国画写生展览》(文化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社主办)。
2005年参加《中国画·画中国——走进香港·中国画写生展览》(文化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社主办)。
张志平,1942年5月2日出生,江苏省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
张志平1961年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进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潘秉衡先生学习玉雕,1969年进北京市玉器厂从事创作设计工作。
张志平重视“相玉”,根据原料反复揣摩,确定主题,因材施艺,并在制作中不断完善。他的作品主题突出,场面宏大,章法严谨,构思巧妙,造型生动,俏色运用得当,充分体现出玉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张志平是“四件国宝”之一——《岱岳奇观》的主设计,并参加制作。此后,张志平以“山子”为研究方向,不断推陈出新,相继创作完成了一批题材新颖、精美传神、富有特色的作品。
作品《岱岳奇观》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珍品)奖(1990年)。
张志平2008年创立广东省恒嘉土石方工程有限公司,2009年参与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