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太平岛上机器轰鸣,台军的工兵挥汗如雨,多年没有被台湾认真经营过的南沙第一大岛,正在大规模地抢修机场。
对于台军这一举措,各方说法不一。台湾国民党籍“立委”林益世6日明确表示,“国防部”在太平岛兴建机场是为方便陈水扁搭机赴南沙巡视,且预算没有正常编在年度预算内,而是直接动用第一预备金的黑预算。而对此“国防部”官员则说,此工程完全是基于人道紧急救援目的,预算因时间来不及编入年度预算,才以第一预备金办理。
大陆不少媒体则以“乐见其成”的态度进行报道称,两岸虽有着诸多的矛盾,但即便在严重对峙时期,台海两岸也曾为维护南海国土而“默契地合作”过。一些报道还援引历史来证实,举例说70年代在捍卫西沙主权过程中,台湾当局声援和支持了大陆海军的反击作战。洛杉矶著名政论家于摩西称,他曾在蒋介石位于大溪的官邸发现了蒋当时的手令,其中写道:“查我东海舰队,赴西沙作战,沿线我国军,开放航道,太平岛军医院随时待命,救治西沙之战伤员……”80年代,中国收回南沙部分岛礁。当时,太平岛上驻守着台湾海军官兵400多人,他们用驱逐舰和高速炮艇为解放军执行警戒任务。同时,经台湾驻太平岛守军的默许,南海舰队编队所有舰只在太平岛停驻一周,补充淡水和主副食品。这一周对于大陆海军在南沙的行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时过境迁,台军抢修太平岛军用机场恐怕既非为陈水扁“巡视”南海,也非为与大陆合作维护南海的主权。台“国防部”副部长蔡明宪6日在“立法院”答询时表示,台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太平岛兴建机场,当然有“战略考量”。那么,台军在太平洋修机场的真正战略目的是什么呢?
首先是反潜考虑。据《中国时报》引述台军方消息称,该机场真正的军事目的,是为配合即将采购的新潜艇,即可在机场进行中转的P-3C反潜机,以扩充在台湾周边海域的水下战力。笔者注意到,太平岛正在修建的跑道长度为1200米,而P-3C反潜机的起飞滑跑距离也正好是1200米,因此台军借此机场侦察我潜艇的意图非常明显。
其次是“断脉”考虑。台媒体披露说,台湾军方将潜艇采购和太平岛修建跑道视为“同层级的战略规划部署”。台湾军方目前拥有两艘潜艇,计划再购买8艘,台海军为这些潜艇规划了16片海域作为潜艇伏击区。最远的两个预备伏击区,在太平岛所处的南海海域,所选位置介于东沙与太平岛之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海洋水文气象特征,更使之成为优良的潜艇伏击作战区。最为重要的是,这两个潜艇伏击区很接近大陆运送石油的航道,这样可在战前发挥战略阻吓作用,战时可截断大陆的石油运载补给,斩断堪称“命脉”的海上能源运输线。“台湾国防部”官员在接受立委质讯时虽表示不知道有关伏击区的说法,但表示台湾潜艇绝对有能力在海上伏击油轮。
第三是“点火”引起国际重视。当然了,太平岛完全可以作为战备机场使用,一旦大陆进攻台湾,台当局可将战机转移到此,更可为陈水扁提供向南撤退逃亡中转地。
但最为重要的是,太平岛处于南沙群岛的敏感位置(距马六甲海峡东口的新加坡仅540海里,控制住它,就可以很轻易地控制住太平洋和印度洋间的海上交通),很容易引起南海争端各方的关注,因此,如果战事发生,台湾当局逃至此可以迅速制造国际事端,“以拖待变”,而这早已超越了纯军事的范畴。
参考资料
太平岛是南沙群岛最大的岛屿。它长1400米,宽335米,是南沙群岛中惟一存在淡水资源的岛。太平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渔民路经南海或南海捕鱼歇息的地方,我国渔民称之为“黄山马”。从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太平岛百年间七度易手。
1907年,大批日商渔民拥入南沙,掠夺资源。晚清政府无力保护,南太平岛首度易手。1933年,法军占领太平岛,赶走岛上日商与台劳,太平岛二度易手。1939年4月,日军攻占太平岛,并将其更名为长岛,纳入高雄市管理。期间,日本曾在岛上驻扎过陆战队、气象情报队、通信派遣队和侦察机部队,并于1944年在岛上建立了潜艇基地。抗战胜利后,法国殖民军卷土重来,占领南海诸岛。1946年,国民党政府派遣海军收复南沙,用其舰队旗舰“太平号”命名了该岛。1950年,菲律宾民间人士进占南沙太平岛及其他诸岛,大肆盗采磷矿,致使太平岛六度易手。1956年国民党派“立威”支队开赴南沙,驱离菲国军民,陆战队重返太平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