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美国《武装力量月刊》上登载了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福特国际研究所政治学教授理查德·J·塞缪尔的一篇研究论文。该文剖析了二战后日本国防科技工业保持稳定发展的原因,并对未来日本国防科技工业的走向做出展望。这里对塞缪尔教授的文章进行编译整理,并结合相关资料对日本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情况做一介绍。
在经济学中,传统的“黄油与大炮”理论认为,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由于国家资源有限,军事投入的增加必然会相应地减少民用支出,“黄油”与“大炮”两者难以兼得。但二战后日本的经验很快证明这种观点的片面性。日本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不仅可以把“黄油”做大,而且可以使枪炮更加坚利。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令人瞩目。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的高速增长,至80年代后半期,日本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相同时期日本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却面临着很大阻力。由于战后“和平宪法”对日本军力和对外军事行动的严格控制,日本国防费不得超过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1%,自卫队的武器装备采购资金有限、采购规模很小,1976年日本政府又规定禁止本国企业向所有国家出口武器,从而使日本国防科技工业的生存空间极度缩小。即使在今天,日本的军工生产也只占日本工业生产总值的5‰,年度武器生产总额不超过200亿美元,仅与日本知名食品——寿司的年产值相同。
虽然受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但日本国防科技工业并没有一蹶不振,相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日本国防科技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日本已建立了除核武器以外的覆盖航空、航天、兵器、舰船、军事电子等装备的科研生产体系。日本防务公司研制的最终系统和大规模武器平台的数目虽然很少,但在防务系统所必需的材料、部件及子系统的设计与制造领域,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整体而言,日本国防科技工业的科研生产能力在亚洲处于领先水平,在世界也属先进国家之列。
日本的科技政策
以上的发展成果与日本大力倡导科技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多世纪以来,日本一直将科技和经济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与生产领域,长期坚持“技术自主”、“技术扩散”与“技术扶持”三项原则。
技术自主
技术自主是日本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一项长期战略考量。19世纪中期以来,日本一直通过技术自主避免在技术上落后和依赖于他国。日本几乎所有的工业政策文件都包含有发展自主技术或技术本土化的目标。依据这一原则,在军用和民用领域,日本都坚持逐步实现技术自主。日本公司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生产出的每一代产品都越来越多地依靠本国技术。日本国际贸易与工业部的一位官员曾经说过,“第一次,我们进口,第二次,我们自己来做。”
许可证生产是通向技术自主的一条捷径。在这方面,日本背靠美国的“大树”,处于有利形势。为使日本允许美国军队和军事系统在当地的部署,美国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补偿”,日本公司正是通过这种“补偿”,从美国购入了大量的知识储备。在9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的防务承包商已经以许可证生产和合作生产的方式生产了29套美国重要的武器系统,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多。许可证生产涉及从构成部件到最终综合平台的各个层次。
技术扩散
美日间的技术转移推动了科学技术在日本国内的扩散,推动了日本科学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日本工业政策官员和各公司都竭力推动这种扩散。日本政府为此建立了“技术高速公路”,为技术扩散在宏观上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微观层次,日本防务公司在包括基础研究、系统发展和设备制造(特别是飞机)的研发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在研发联盟之类的机构中层开合作。虽然这些联合体的形式和职能各有不同、参与公司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但本着以合作为第一要务的信条,有效保障了技术的扩散。
技术扶持
除技术自主与技术扩散外,要维持长期制造能力,各防务公司还需要面临包括市场变化和技术革新在内的诸多挑点。为保证日本公司能够从先进技术引进中真正受益,日本政府重视对生产商的保障与扶持,密切监控经济运行,以减少各种挑战带来的严重后果。日本防卫厅还设有协商窗口,使拥有独特技术或诀窍的中小企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合同。此外,日本民间深有影响的经济团体联合会也建议政府不断强化“对先进技术的扶持”,并在军民两用领域提高科学技术应用的灵活性,这在日本国内产生了很大反响,为日本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日本国防科技工业的现状和问题发展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公司通过为消费电子产品研制大规模集成电路、大量生产碳纤维网球拍和高尔夫球棍等途径,不断积累经验,并将这些技术延伸应用到军事领域。在满足不断变化的民用市场日益增长需求的同时,以更低的成本满足军用标准中对性能、可靠性及质量的要求。在工业结构方面,日本处于领先地位的防务承包商也是日本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属于日本经济体中的大公司之列。但与美国和西欧国家不同的是,这些公司的经营都高度多样化,它们对军品销售的依赖很小。
在航空航天工业领域,日本防务公司利用美国品牌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同时也为国内生产增加技术能力。日本的飞机制造商已能为新式“波音787”客机生产复合机翼等高附加值零部件。
在国外合作方面,日本防务承包商打破出口限制,将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外国技术的许可证生产和“国际合作”中得到的经验用于全球市场,并积极参与全球研发合作。但日本参与“国际合作”的核心目的是增强日本的技术基础,并反过来强化日本在国际项目中的地位,增加国家实力以得到更多的补偿和更高的附加利润。
存在的问题
日本的国防生产仍集中在少数几家公司,这些公司受到政府的大力保护,在数十年中都相当稳定。日本经常以本地情况不适合外国产品为由抵制进口。例如,日本防卫厅官员以适用于东中国海和日本海的浅水条件为由,声称自卫队需要国产的P-3C后继机。2004年国防计划指南提出的武器采办程序改革,也以“建立国防生产与技术基础,特别是对日本国家安全必不可少的核心技术领域”为目标,主张技术自主,在“全寿命费用”基础上对日本国内生产商给予特别优惠。
美国等发达国家对这种做法极为不满。不知道是不是一种惩罚,在美欧大型防务承包商通过合并、购并等方式,不断扩充实力、垄断巨额防务合同的大潮中,日本公司被排斥在了外面。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日本在F—35“联合攻击战斗机”研制项目中的尴尬处境。国际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日本则在竞争中捆绑了自己的手脚,有可能在世界市场中逐渐被边缘化。
另一个问题是日本不断恶化的财政情况。截至2005年底,日本累计财政赤字已相当于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50%,在世界发达国家中比例最高。再加上军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不超过1%的封顶限制,日本的财政状况无法为军事项目提供更多的资金。
日本政府的对策
接受新的采办观念,不完全依赖技术自主
如今,日本已正式承认国防采购进入“新时代”。在国防采办改革的压力下,日本防卫厅已公开接受美国式的采购标准,即遵循“更优、更快、更省”的原则,国防采办项目不完全依赖自主。2003年9月,日本政府对国产项目进行重新评估,在综合权衡后确定了采取自主技术原则的4个条件,看项目是否是战略系统、是否是机密的、是否是专用的,对保留国家生产技术是否是必要的。2004年,日本知名的私营咨询机构ARAKI委员会建议,日本防卫厅在未来应将某些武器装备生产进行“外包”,并坚持认为“政府应重新考虑维持本国武器生产的政策”。这些建议对日本国防科技工业政策的转变产生了很大影响。
此外,日本的国防科技工业正在经历小幅合并与精简。例如,在三菱重工的坦克生产项目中,1200家供应商已经缩减至230家,而10年内的目标是减至10家。在造船领域,至2005年底已有3家造船公司完成合并。
放宽武器装备技术出口限制,加强交流合作
合作已成为国防科技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国际分工合作已经越来越普遍,任何国家都很难仅仅依靠本国技术、独立完成复杂防务系统的研制和生产。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下属的国防生产委员会在呈送日本防卫厅的一份简报中,列出了采取与国外合作研发方式的6个益处:获取先进的技术、降低研发风险、增加盟国之间的信任、增强互操作能力、提高研究与发展效率,相互使用最新科技成果。
日本政府正在抓紧制定政策,推动与他国特别是美国的国防技术合作,并放松了武器出口限制。长期以来,美日关系中最难处理的问题之一就是缺少对称的交流。二战后,“合作”只是日本学习外国(主要是美国)先进技术的一种托辞,真正形式是“你给予、我索取”。这种技术上的单向流动使日本越来越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在当前形势下,美、日双方都希望通过合作来巩固两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加强国防科技工业交流。2004年,日美签订导弹防御系统的联合研发与生产协议,鼓励日本向美国公司转移防务技术。2004年12月,日本政府进一步放松对合作研发的禁令,合作生产项目将逐项审批。2005年3月,美国国防部同意按许可证方式向三菱重工转让“爱国者先进能力3”反导弹系统技术,还有更多的后继项目将展开双向交流。
未来日本国防科技工业政策将更趋开放和灵活。日本防务公司将在合并重组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和联合研发等形式,在世界防务市场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