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发射站气象监测部门和跟踪测控部门
在昨天(22日)的发布会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总工程师程静介绍,“嫦娥”卫星已进入加注发射阶段。目前看来,最可能影响发射的就是雷电等天气因素;在点火发射后,测控系统的跟踪测试将成为掌握“嫦娥”飞行轨迹的“眼睛”。昨天,记者进入发射站气象监测部门和跟踪测控部门实地探访。
■气象台
探空气球将自行爆炸
发射站内的气象台由一个大院子和一排工作房组成,工作房里安放着分析数据的仪器设备,所有气象测量装置采集到的数据,都将汇总到机房的软件系统,进行分析后就可以预知未来的天气情况。
记者到达气象台时,正赶上工作人员安放“空中电场仪”,以便分析出未来几天的雷电情况。“空中电场仪”由一根长约1米的金属棍、两个直径10厘米左右的金属球和两个测量仪组成,要用绳子系在探空气球上带到高空中。当周围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探空气球便在完成使命后自行爆炸,探测到的数据将自动传输到地面气象观测处理系统。
除了“空中电场仪”,气象台每天晚上7点还将通过探空气球,用同样的方法把一个“探空仪”带到高空,用来测量温度、湿度以及气压。
西昌阴雨天已持续一周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负责气象监测的部门一共有三个,分别是位于西昌城区4.5公里外的雷达站、发射中心技术部气象室和发射站的气象台。三个部门负责的重点不同,雷达站主要侧重降雨和空中云层的检测,气象台侧重地面气象,而气象室侧重于各种数据的分析。
工作人员介绍,在湿度、高空风、雷电等影响卫星发射的因素中,目前最担心的就是雷电因素。因为10月份西昌的高空风并不强烈,而雷电天气比较多,西昌最近一周以来几乎都是阴雨天气。在火箭起飞时如遇到雷电天气,容易起火损坏设备,导致设备无法控制,甚至会引起爆炸。
■测控站
光学测控仪像圆头大炮
“嫦娥”点火发射后,其运行的轨道、姿态图片等情况,都将通过测控系统跟踪记录,因此测控系统被称为航天的“眼睛”。昨天,记者探访了发射站3号发射塔架西北约1.5公里外的一个测控站。
工作人员介绍,这个测控站主要承担火箭发射后前200秒左右发射初始阶段数据的跟踪和获取,之后的测控将由其他雷达和测控设备继续跟上。
测控站的平台上,停放着两台测控仪器,一台是光学测控仪,一台是遥测设备。光学测控仪远看像是一台乳白色的圆头大炮,走近看,原来是一个覆盖在仪器设备上的半圆形保护盖,直径在2米左右,由一个螳螂臂和操作台相连。盖子开启后,测控设备露出真容。测控仪也是乳白色的装置,由4个直径10厘米左右的高倍望远镜、1个直径40厘米左右的ccd拍照装置和一个激光发射器组成。
火箭姿态将有图像记录
从其中的一个望远镜中,记者可以清楚地看到1.5公里外3号发射塔架上吊臂的连接栓。工作人员介绍,望远镜的角度可以通过摇轮在360度范围内随意调节,望远镜下的激光发射器,可以发射激光跟踪测量火箭的距离,ccd拍照装置主要用来拍摄火箭的姿态照片。
发射站工作人员介绍,跟踪设备将在火箭点火那一刻启动。光学测控仪主要承担两项测控任务,一项是外弹道测量,另一项是火箭姿态的图像记录。另一台遥测设备主要负责测量火箭内部的温度、湿度以及火箭的速度等。(特派记者 刘薇)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