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军事战略决定武器装备的现实发展,许多东西用这个观点来衡量,朋友自己就能得出一定的判断。就不需要我们来辟谣了,某些原因我们也不轻易发言,谈了被转出去易误会成某种证实了,呵呵。
从战略角度,现有的作战体系内,中国H6的各种改型带某陆攻巡航弹后,已经具备了打击关岛这样的第二岛链目标的能力,在新的战略体系建立起来之前,即2015(初步建立)、2020(完善)已能满足一定需要。这里含有两个问题:
1.要真正打出去就需要体系的强有力的掩护。
2.我们事实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空军,但绝不代表未来不需要,新体系将有新的战略需求与使用观念。以东线为例:当前和相当一个时期的战略需求是根本解决第一岛链的切实控制问题,并在新体系支持下具备前出至第二岛链的能力。我们不会发展现有概念的、打击半径低于3、4千公里的战轰,只要有战略的需求、体系的支撑,未来我们也不排除发展万公里以上的新战轰。
另一方面:
关于“隐身3”,一些工作和型号都让了路,要确保制空的先出来,战略空军才能顺理成章的出来,不然即使有隐轰也冲出不去,出牌的次序就倒了。
不是没有隐轰的计划,咱们说过“类似俄罗斯魔鬼鱼”的东西,我们随时可以搞出来,但它担当不起战略打击的重任,我们不需要那样的东西,需要的YH是嘈因素的……
新战略与新观念
这个比新装备的意义要大,要有前瞻性。例如我们经常提到HM,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加一两件王牌兵器,而在于一种全新的作战系统、甚至体系、作战使用观念的改变。关键是意味着这些装备背后的一大批具有新军事思维和作战使用观念的军人的培养和成长。过去我们没有钱、没有核心技术,而现在只要有了这种特殊的积淀,我们就不是可以很快的拥有几艘HM、几型隐身机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籍此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王者。
还是实事求是,在我们的实力没有超越某超之前,就先不与其进行正面的对抗。更多的利用区域热点、复杂关系的牵制作用拉动和消耗这个强大对手。以中俄战略协作、SCO等为代表的双、多边合作、区域联合的力量平衡乃至抗衡单极优势。
目前来看已经在东西两个方向初步取得了主动权,具备了重点方向的相对优势、和某些局部的绝对优势。应当看到:从力量投送的角度,尽管基本能够掩护在700-1000公里安全控制线内的决心与行动。但以现有的战略体系还不能支持前出的太远、更远就需要双、多边战略与区域协作的支持了(和平使命2007体现了与俄的战略协作)。
条件不具备,我们就只做与自身实力与环境因素相适合的事情。可见我们迫切需要一场新的军事变革的现实化、一个新的强大的国防与安全体系的建立。许多事情要到2015-2020前后才能放手做,才能初步具备全面对抗的资本。结合同步推进的经济、能源、战略,区域合作与成果,我们与某超的对话将不在是与单极之间的差别对话,而是多极世界、新力量格局下的——极与极之间的平衡对话。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