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初识黄锐始于湖南经视那个阳光、帅气的男生,而现在的他则成功转型为当红网络主持人。从湖南到北京、从电视到网络,黄锐似乎从来不拒绝改变、不畏惧尝试。谈起几年间的种种转变,自认感性的黄锐称之为“性格决定命运”。
关于过去:人生急转弯
当年黄锐和汪涵、马可几乎同时出道,随后几年里他更深受观众喜爱,成为新锐偶像主持人,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时,他却突然离开了这个平台,转而来到北京求学。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对黄锐的离开表示惋惜,毕竟他已经在那奋斗、积累了5年!
对此,黄锐称那是因为在一个平台做久了之后,他发现自己没有太多提高和创新,已经陷入了瓶颈状态。他说,“当我在特定环境里一直埋头重复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感到自己需要到一个崭新的环境改变一下。(积累的人脉会不会浪费?)人脉和经验是我的财富,别人也拿不走的”。随后黄锐决定给自己放一年的假去清华读书,趁机充电。那一年里他完全像普通学生一样生活,虽然开始很不适应,但后来安稳了很多,黄锐说那段日子他过得很有意思。
接下来便是那段具有传奇色彩的“邂逅”,原本打算毕业后出国的黄锐,在路口遇到一位老朋友。聊天中,黄锐得知这位以前做电视的朋友现在搜狐上班,而在朋友的建议下,他进入搜狐担任网络主持人,所有的事情便顺理成章。
关于现在:痛并快乐着
在网友眼里,黄锐是明星,但他却说自己的工作很平凡,“我现在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公司、发布会现场或者歌会,每次采访都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有时甚至还要加班到很晚”。
听起来或许有些辛苦,不过黄锐表示十分享受现在的状态。在记者请他描绘一下网络主持的工作感受时,他不假思索地说道“痛并快乐着”。他说,“‘痛’在于你必须时刻想在别人前面,要有新意,不能只做重复的COPY,同时大到选题策划,小到页面文字,例如错别字、标点,都要亲自完成;快乐的原因主要在于网络媒体以及网友反馈的‘快’,你的努力会迅速形成互动,网友喜欢与否都在第一时间得到体现,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会马上遍布全身,这是电视没有的”。
然而这其中也包含着黄锐付出的巨大努力,众所周知,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对主持人素质的要求存在许多差别,在开始阶段,环境、工作内容、方式的改变也给黄锐带来了很大压力。关于电视和网络的差别黄锐说道,网络主持人对反应速度的要求相对更高,更加强化和网友互动的功能,交流技巧也要求更加娴熟。他坦言自己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痛苦转变,“当初不习惯环境,没有把自己真正和网络特性结合起来,还是习惯性地等别人把一切事情做好了交到手上。简单地说,就是无法适应从过去的单一被动到现在主导节目的转变”。后来,在不断摸索之后黄锐终于成功了。
有没有转不过弯的时候,在最困难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放弃?“确实曾经有转不过弯的时候,因为我的很多想法源于电视的积累,忘记了这里是网络”,黄锐诚恳地说道。至于放弃?面对这个问题,黄锐表示出他温和背后的坚定、倔强,“从来没有,我这人有点‘拧巴’,喜欢较劲、不服软,越有困难,我越喜欢挑战,非要把这事做成了不可”。
关于未来:优质偶像主持
从谈话中,不难看出黄锐是一个习惯给自己制定规划的人。对此,他却解释道自己不做短期规划,只要大方向确立了就好。那他现在的目标又是什么呢?黄锐自豪地说“做网络优质偶像主持第一人”。现在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后,黄锐再次表现出他“狡猾”的一面,他想了想答道:“等到有一天网友对我说我是了,那我的目标就真实现了。”
虽然艺人多栖发展的例子并不鲜见,但黄锐却平静地表示,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先做好本职工作,至于其他领域的尝试则要从长计议。他说别人的路子,不一定就是适合自己的路子,再者刚来北京的第一年一切还都在适应阶段,他暂时不想做一些跟现在工作没有太多关系的事情。“走别人的路,只会让别人无路可走”,一个玩笑又将我们拉回到那个机智、活泼的主持人。
但同时,黄锐也透露,明年自己在本职工作外可能会有一些动作,但至于具体细节,低调的他马上表示“我不喜欢张扬,现在事情还没做呢,等有结果了一定通知大家”。
关于自己:一个纠结的人
黄锐并不讳言自己是一个情绪化的人,也许这正是他感性的表现之一。而在他身上,还有更多的疑点难以解读,他不喜欢做短期规划,但他也提到当初的构想是求学北京、留学海外、然后回国继续做电视;他至今仍不否认钟爱电视,但又直言目标是成为优秀网络主持人;在痛苦的转型期,他会倔强地坚持,而曾经他面对电视瓶颈却又选择离开;节目中他给人爽朗、明快的印象,而对待工作、事业,他又低调沉稳、谨言慎语……
也许正如黄锐评价自己的话,“我喜欢交朋友,但不善于交际;我喜欢音乐,但不能写出优美的旋律;我喜欢看电影但不会因为故事情节让自己潸然泪下;我喜欢旅行,但不留恋美丽风景;我经常推翻自己,但又找不出推翻自己的理由”。他努力寻找着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但似乎都失败了,他笑了笑说“就是一个纠结的人的吧”。
后记:采访一位经验丰富的主持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加之种种原因,黄锐专访前后拖了一个星期之久,而且还是分两次完成。但在愉快的谈话中,记者深深为黄锐的“真实”打动。没有舞台上的闪光灯,没有豪言壮语或矫情的客套,他就像一个邻家兄弟一样,静静地聊着自己的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