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起居方式,自古至令,可分为席地坐和垂足坐两大时期。席地坐,包括跪坐,都以席床为起居中心。大约从商周到汉魏,没有太大的变化。所用家具都比较低矮。从西晋起,跪坐的礼节观念渐渐淡薄,至南北朝,垂足坐渐见流行,并时尚高形坐具,如凳与椅。入唐以后,不仅椅、凳不算罕见,还出现高形的桌、案。此时,唐代处在两种起居方式消长交替的阶段。
到了宋代,人们的起居已不再以席、床为中心,而移向地上,完全进入垂足高坐的时期,各种高形家具已初步定型。到了南宋,家具品种和形式已相当完备,工艺也日益精湛。我国家具在这个优良而深厚的基础上发展,至明代而崭放异彩,成为我国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这个高峰延续至清前期。到了乾隆年间,家具制作工艺虽精,但雕饰繁琐,风格大变。清代晚期,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家具和其他工艺一样,每况愈下,衰退不振。
明及清前期家具之所以能有如此之高的成就,除了继承宋代的优良传统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乡镇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大大增加了家具的需求,而且改变了社会习俗,兴起了普遍需求家具陈设的风气。二是海禁开放,大量输入硬木,使工匠有可能制造出精美坚实并超越前代的家具,并迎来了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