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义乌一民营企业总经理李平(化名)的收藏室参观了其个人近年来斥资数千万购进的藏品。这些轻易秘不示人的藏品包括观赏石、根雕艺术品、古代家具等物品。
据悉,在眼下的收藏领域,出现了不少双重身份者:一面是运筹帷幄的企业领导者,一面是眼光独到的收藏者。而在不少企业里,也出现了一个个或大或小的藏品陈列室,成为企业文化的又一载体。收藏,成为企业投资的新路径。
收藏投资热起来了
“黄金有价石无价”,李平这样形容自己的企业收藏。他的企业是一家在义乌颇具知名度的企业,但是其收藏的爱好知道的人并不多,而观赏石、根雕艺术品收藏则是企业的一大不为人知的投资领域。经过几年的广泛搜罗,他共搜集了1000多件观赏石作品,品种涉及钟乳石、灵璧石等等,鬼斧神工、形状各异。李平从容不迫地谈起自己的收藏计划:今后要专门设立一个陈列厅,将奇石与企业产品放在一起来打造企业形象。至于企业收藏背后的经济意义,他坦言:除了代表企业形象,这些收藏品的价格在几年内翻了几番,让他出手还不愿意呢!
事实上,不少有眼光、有远见的企业家早就看准了艺术品市场的投资潜力。在国外,企业收藏早已有之。大开收藏之风的美国大通银行,共拥有17000多件当代艺术珍品,企业的文化形象历来为业界称赞;而以58亿日元拍下凡·高名作《向日葵》的日本安田保险公司,也随着此次收藏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到传媒的聚焦……近年来,不少国内企业也意识到企业收藏的好处,纷纷把投资眼光投向艺术品市场,在我市部分企业中甚至出现了“收藏热”,企业主成为各种拍卖市场的常客。
业内人士介绍,与传统的储蓄、证券、房地产相比,将企业收藏作为资金流动的新方向,带来的是投资升值、品牌塑造的新境界。随着企业资金流入收藏领域,将大大刺激市场的急速膨胀,提高收藏投资的回报率。与此同时,在收藏文化熏陶下的企业,还将带来投资外的特殊回报。
投资更是品牌塑造
投资收藏领域,首先具有保值、增值的作用。中国有句古话:“宅有书画家不穷”。与个人资金投入相比,企业收藏背后是大量的资金跟进,因此在具体的收藏品选择上,有更广阔的选择范围,更容易将价值高的藏品收入囊中。而在市场上,这些藏品堪称“软黄金”,不但保值功能强、抗风险力强;而且升值功能也颇为可观。据有关方面预测,我国目前艺术品的价格正以平均每年30%~50%的涨幅迅速增值;也就是说,投资艺术品收藏的回报率更大,成为“钱生钱”的又一良方。
此外,企业收藏与企业文化、企业品牌的塑造紧密相连。有人说,比财富不如比艺术鉴赏力。企业参与艺术品收藏,无疑是提高企业文化氛围的有效措施。试想,在企业的办公环境中适当地增添一两件高雅艺术品,不但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布置手法,同时也能优化企业的品牌形象。
再则,由于企业文化不可能一朝一夕形成,通过投资艺术品,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企业领导者与企业员工,形成“亦商亦儒”的文化氛围。而“艺术无国界”能将企业的层次提高到文化层面,超越了原先的行业界限,拓宽了企业的交往范围,反过来促进企业的实际经营和发展。
李平认为,企业收藏是打造品牌的有效途径,适当的企业投资将取得极其良好的社会效果。正如前文所述,一幅《向日葵》打响了一个日本品牌,大手笔的收藏投资无疑会吸引社会的聚焦。而且,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企业收藏还能体现企业的一份责任心,保护中国优秀的艺术品不再外流。比如2000年,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以总价3000万港元,购得圆明园大水法前十二铜兽头中的虎头、牛头和猴头,并且免费供公众参观。在这一“义举”中,公众不仅看到了藏品的价值,更看重保利集团的爱国情怀,一时传为美谈。近几年来,出现了一股文物回国现象。为此,在这一大环境中,如果通过企业收藏的形式保护国家文物,取得的不仅是品牌效应,更是社会效益。
谨慎介入懂行守法
显然,企业收藏也并非易事。由于收藏牵涉的金额一般较大,因此在进入市场时须三思而行。一些企业收藏家提供了他们的小窍门。
首先,初涉企业收藏,要有所选择。收藏门类繁多,藏品价格差距也较大。因此,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特定的门类进行收藏。一方面,“专而精”的收藏模式便于初学者尽快掌握“门道”,而且投资额也有所限制。另一方面,结合企业实际的收藏,对打造特定的企业文化不无益处。比如说,有家企业从事家具制造,由此在收藏时选择了独具特色的明清家具。不仅“专业对口”、“上手快”;而且一边是收藏,一边也能参考藏品的设计和制造,对本企业的经营起到辅助作用。
其次,有志于收藏艺术品的企业也需要有专业的收藏人才。当然,在涉足之初,除了需要学习基本的收藏知识,还可以采用“借脑”的方法,通过专家的“把关”介入艺术品市场,选择合适的收藏品。而在实践过程中,也要多学多问多交流,逐渐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选择有潜力的收藏品。
最后,企业收藏需要了解相应的法律知识。不能为了收藏而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