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25.20目录:图书,传记,哲学家、思想家,东方,
品牌:王晓毅
基本信息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423 页码
·出版日:2002年
·ISBN:7305025623/9787305025624
·条码:9787305025624
·版次:202年5月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丛书名: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前篇《何晏评传》和正篇《王弼评传》,共同揭示了正始玄学的形成动因、理论内涵和历史意义:在经学危机、道家复兴和佛教东渐的条件下,何晏初步创立了贵“无”本体论玄学。王弼则在这一基础上,运用本末体用方法成功地解答了有与无、有为与无为、名教与自然等一系列学术难题,以形名学逻辑习惯,得意忘言,全面刷新了《老子》、《周易》和《论语》,奠定了魏晋玄学的理论基础,将中国文化引入儒道融合的新时代。由于王弼哲学的终极关怀不是社会理想,而是生命自然本色,因而存在着弱化社会凝聚力的历史局限。
作者简介
王晓毅,1954年生,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8年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史。对魏晋玄学及其与儒、道、佛的关系,用力较多。已出版学术专著《中国文化的清流》、《放达不羁的士族》、《嵇康评传》、《中国古代人才鉴识术——译注与研究》。同时在海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国家教育委员会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编辑推荐
本书前篇《何晏评传》和正篇《王弼评传》,共同揭示了正始玄学的形成动因、理论内涵和历史意义:在经学危机、道家复兴和佛教东渐的条件下,何晏初步创立了贵“无”本体论玄学。王弼则在这一基础上,运用本末体用方法成功地解答了有与无、有为与无为、名教与自然等一系列学术难题,以形名学逻辑习惯,得意忘言,全面刷新了《老子》、《周易》和《论语》,奠定了魏晋玄学的理论基础,将中国文化引入儒道融合的新时代。由于王弼哲学的终极关怀不是社会理想,而是生命自然本色,因而存在着弱化社会凝聚力的历史局限。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引论:汉魏之际的学术巨变
一、时代课题
(一)经学危机
(二)黄老复兴
(三)儒道异同之辨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三)儒道异同之辨
经学危机与黄老之学的复兴,将儒、道关系这一历史难题提上了议事日
程。
经学思潮虽然在汉末陷入了危机,有为的名教之治及其神学外衣已难以
维系人心,但是儒家思想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彻底动摇,因为儒家关于社会
伦理关系的学说,十分适合中国国情,并在两汉几百年的实践中,已经由哲
学转化为文化,成为人民生活的准则。儒家的名教,在当时有两种含义,一
是社会伦理关系本身,二是用这些伦理观念去教化人民。名教的破产,主要
是后一种意义上的失败,即人为教化的失败,而前一种意义上的名教,并没
有也不可能失败,因为它已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思想的社会关系。
汉魏之际黄老之学的复兴主要是因纠正名教之治的弊端而发挥作用,并
没有全面取代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然而,儒道两家在深层的思想差异也逐
渐引起了思想界的关注。如儒家重视人的社会性(名教),而道家强调人的个
性(自然),儒家积极有为地改造人,道家则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如何解
决这些矛盾呢?当时,有些貌似激烈的思想家,也提出过崇道败儒的激烈言
论。如仲长统说要“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叛散《五经》、灭弃《
风》《雅》。”但是,他所著《昌言》一书,却处处闪耀着儒家伦理精神。
曹操在战乱时要唯才是举,起用不忠不孝,能治国平天下的干才,而一俟政
局稳定,则仍用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本。其中的奥妙,大概就在于儒家思想已
不再是某种学说,已成为无法超越的文化传统。
黄老之学虽然无法动摇儒家伦理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在哲学方面,尤
其是在治国的总方针方面却表现出比儒家更强的生命力。当时,为了纠正儒
家名教之治中君主过分有为的弊端,思想界十分重视道家关于君主无为的政
治哲学。在这个问题上,汉末魏初的思想家留下了许多箴言。荀悦在《申鉴
》一书中大声疾呼,要求皇帝“无为为之,使自施之,垂拱揖让,而海内平
矣。”徐干的君主无为思想更为具体,他说:“今使人君视如离娄,聪如师
旷,御如王良,射如夷羿,书如史籀,计如隶首,走如驷马,力折门键,有
此六者,可谓善于有司之职,何益于治乎?无此六者,可谓乏于有司之职,
何增于乱乎!”
P12-13
点此购买报价¥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