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3.80目录:图书,传记,女性风采,文艺界女性,
品牌:张子静
基本信息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页码:267 页码
·出版日:2003年
·ISBN:780676349X
·条码:9787806763490
·版次:2003年9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现代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先生,以亲历亲闻的特殊身份,回忆姐姐张爱玲的家庭、生活经历和所接触的人和事。同一个秋千架上的童年,截然两种的人生旅途,请看张爱玲唯一的弟弟回忆姐弟身世,家庭变故,人世沧桑……
作者简介
张子静:张爱玲的弟弟。季季:台湾《中国时报》编辑。
媒体推荐
前言
如果我不写出来 张子静
1
张爱玲散文集《流言》的第一篇文章是《童言无忌》,发表于一九四四年五月的《天地》月刊。那篇文章共有五个子题:钱、穿、吃、上大人,弟弟。
我的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也不。从叫,我们家里谁都惋惜着,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与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有一次,大家说起某人的太太真漂亮,他问进:“有我好看么?”大家常常取笑他的虚荣心。
他妒忌我画的图,趁没人的时候拿来撕了或是涂上两道黑杠子。我能够想像他心理上感受的压迫。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也不知道弟弟过的是何等样的生活。有一次放假,看见他,吃了一惊。他变得高而瘦,穿一件不甚干净的篮布罩衫,租了许多连环图画来看……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
2
张爱玲笔下的那个“很美”而“没志气”的弟弟,就是我。
我今年七十四岁,住在上海市区的一间小屋里;是个退休十年的中学英文教员。
我姊姊发表《童言无忌》那篇文章时,二十四岁,是上海最红的专业作家;我二十三岁,因身体不好自圣约翰大学经济系辍学,尚未正式工作。那时看到姊姊在《弟弟》里对我的赞美和取笑,并投有高兴,也没有生气。甚至看到文章的结尾:“他已经忘了那回事了。这—类的事,他是惯了的。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那时,我也没有悲哀。
我从小就什么都不如姊姊,当然更没有她的聪慧和灵敏。到了二十多岁,许多事也还是鲁钝的;没有大的快乐,也没有深的悲哀仿佛只是日复一日麻木地生活着。在那上海“孤岛时期”的末期,我中断学业,没有工作,没有爱人;有的只是永远烟雾迷蒙的家:—堆仆人侍候着我那吸大烟的父亲,以及我那也吸大烟的后母。我那时心情的茫然和苦闷,是难以言说的。所以,对于姊姊在文章里的取笑,除了麻木以对,又能如何?在我们那个没落了的、颓靡的家里,是看不见—点儿希望的。而我姊姊,一九三八年逃出我父亲的家后就昂首阔步,有了她的自我世界,也终于有了她的名望——只有她,看起来是有希望的。
3
一九九五年中秋次日,从太平洋彼岸传来我姊姊离开人世的消息。那几天我的脑中一片空白,时常呆坐半天,什么也想不出来。后来我找出《流言》,一翻就是那篇《童言无忌》。
重读《弟弟》,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汩汩而下了!“很美”的我,已经年老;“没志气”的我,庸碌了大半生,仍是一个凡夫。父母生我们姊弟二人,如今只余我残存人世了!
这么多年以来,我和姊姊一样,也是一个人孤单地过着。父亲早在一九五三年过世,和姊姊比较亲的母亲一九五七年逝于英国;姑姑也于一九九一年走了。就是和我们不亲的后母,也于一九八六年离世。但我心里并不孤独,因为知道姊姊还在地球的另一端,和我同存于世。尤其读到她的文章,我就更觉得亲。
……
编辑推荐
该书带你走进从未去过的张爱玲世界。关注张爱玲,说到底是关注她和那个时代的命运。有多少我们尚不清楚细节,有多少张爱玲迷尚未表达的情愫,有多少张爱玲无从感慨的滋味……
目录
【前言】
如果我不写出来 张于静
【第1章 家世】
张家、辛家、黄家、孙家
【第2章 童年】
成长与创伤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以前评介我姊姊的文章,或多或少都会提到她的显赫家世。这可能因为与她同时代的作氛没有谁的家世比她更显赫。她的祖父张佩纶,光绪年间官至都察院侍讲署左副都御史,是“清流党”的要角。她的相母李经踌(菊耦)是李鸿章的女儿。李鸿章在朝四十余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无日不在要津。签订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都是这位北洋大臣的“杰作”。中外人士提起清末政治人物,李鸿章的知名度可说无人能出其右。
但是要详析我姊姊的家论世,不应止于父系的张家和李家。母系的黄家——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和后母系的孙家——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孙宝琦,也都间接或直接的对我姊姊有所影响。或许因黄、孙两家较不为人知,评介我姊姊的文章几乎从未提到他们。我们要尊重客观存在的事实就不能有所偏差,留下缺憾。所以,开头的这—章,我要介绍张家和李家,也要介绍黄家和孙家。
张佩纶才大心细,词锋可畏,可惜性格躁进些。
我的祖父张佩纶(卢一八四七——一九○三),字幼樵,原籍河北丰润。他才思敏捷,自视甚高;有笔如刀,恃才傲物,因而在官场得罪了不少人,弄得中年罢官,抑郁以终。
祖父早年生活贫困,苦读出身。我的曾祖父印塘(一七九七——一八五四),字雨樵,曾任安徽按察史。太平天国时期,李鸿章于一八五三年返回安徽办团练,“与印塘曾共患难”。这
是我祖父后来成为李鸿章东床快婿的原因之一。
一八五四年,印塘因积劳成疾,逝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那一年“佩纶方七岁,转徙兵间十余年,操行坚卓,肆力为经世之学。”一八七○年(二十三岁)中举;次年登进士,“授编
修充国史馆协修官”。叫乙七五年升侍讲,任“日讲起居注官”,直谏朝政,声誉日隆。后来并擢升为侍讲学士及都察院侍讲署左副都御史,派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内则不避权要,外则论议锋厉,满朝侧目。
我祖父当时看到清末腐败,一心为国;个人则为官清廉,生活穷困,常吃稀饭。据曾朴在《孽海花》中所述,他在大和殿大考,—挥而就,首先交卷。不日放榜,名列榜首。当时京中
对他的批评是“词锋可畏,是后起的文雄”;“才大心细,有胆有勇,可以担当大事,可惜躁进些。”他授了翰林院侍讲学士后,洪钧登门道贺,家中却没米煮一锅干饭待客,只得叫仆人拿棉袍去典当,买些菜、饭回来。
“在华所见大臣,忠清无气息者惟佩纶一人。”
洪钧未上门之前,本就有米店来讨债,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