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美价廉的伪时尚时代
一个朋友嘲笑他的做时尚编辑的妻子,由于总是和法国时尚以及包括在这时尚之中的法国大餐打交道,以至于在餐厅点菜的时候,也操起了蹩脚的法语。“进入角色了!”朋友说。“进入角色了!!”朋友又说,并摇了摇头,强调出满脸的不屑。
在这个有着六年留法经历的男人眼里,时尚的所谓高雅和他老婆的矫情是一样可笑的。毫无疑问,作为这个时尚编辑的老公,他具备了一切可以嘲笑时尚的理由:当他看到由他老婆出品的杂志上刊登的关于阳光早餐的主题策划,以及美女加水果的大幅配图时,眼前浮现的,却是老婆的那张略带浮肿的渴睡的脸,凌乱的头发,匆忙的梳洗,临出门前才找的另一只袜子,空旷的冰箱里被遗忘了两个星期的发霉的面包;而那些大谈流行装束和时尚搭配的文章就更是让他哭笑不得,那轻松的语调,动辄克里斯汀?迪奥、可可?夏奈尔、伊夫?圣洛朗的口气,好像这一切真的不过是信手拈来的小菜——而他却心酸地记起,为了一只印有“Dior”LOGO的挎包,可怜的老婆是怎样地在柜台前徘徊,最终不得不因为3个尾数的价格而沮丧地放弃。“那天她买了很多蜡烛。只要买不起想要的东西她就去买蜡烛,象征时尚的蜡烛!你不知道我家有多少蜡烛,世界各地的蜡烛,每次出差回来都是一大堆。”
不必嘲笑。事实上,有幸看到我这位朋友的老婆编辑的杂志多少是应该感到幸运的——如果你是一个时尚中人。因为相对于其它很多也是号称时尚的期刊而言,这个杂志的编辑在点菜的时候至少已经有使用法语的必要了——而那些小报的记者们在撰写此类文章的时候还只能在图片上想象法国大餐的美味呢;那只令她兴叹的包毕竟是真正名牌——不像一些末流杂志的编辑,面对标价牌上只有两个尾数的假货还要犹豫半天;最重要的是她已经达到以蜡烛自慰的境界了,要知道具有时尚意味的蜡烛并不便宜,更何况是世界各地的蜡烛——这一点很重要,这说明这个杂志已经具备了海外采稿的能力。当我们追究时尚的源头的时候,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时尚潮流包括时尚概念本身,都是舶来品。从这个角度看,时尚媒体与国际轨道的对接就具有了辨伪的意义。我们无法信任一个从来没有去过法国的人谈论法国的街头流行,正如我们无法相信一个从未用过“兰寇”的人谈论它的滋润感。
然而,谁会在乎呢?当印有“FD”字样的皮鞋以50元人民币的身价出现在柜台上的时候,时尚杂志的功能便仅止于向那些囊中羞涩的人们普及品牌的常识了。不再羞于赝品的低廉,在媒体与市场的互动中,我们终于迎来了物美价廉的伪时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