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6.00目录:图书,传记,人物总传,中国,
品牌:施宜圆
基本信息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页码:359 页码
·出版日:2003年
·ISBN:7806762973
·条码:9787806762974
·版次:2003年8月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16开
内容简介
《中华学林名家访谈》作为《中华学林名家文萃》的姐妹篇,相继问世了。《访谈》的大部分文稿,当年,我在文汇报任职时都曾看过的。
《中华学林名家文萃》和《中华学林名家访谈》,前者侧重于学术的专题与研究,具有浓烈的学术研究气息,后者更侧重于学术的普及,不定期有生动活党委书记的学术宣传特色;前者是专家学者的手笔和成果的展示,后者则更多的是编者本人的笔耕和参与;前者着眼于学科研究的建设和探讨争鸣,后者则更注重对学者专家及其研究强项的评述推介,真是异曲同工,各具风采,相得益彰。这两部文集生动地反映了“学林”当年繁花似锦的学术盛况,展示出《文汇报》以文会友,群贤毕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更忠实地纪录了施宣圆同志耕耘“学林”数十年,为弘扬中华学术文化,增添文汇特色作出的积极贡献和可喜成果。
作者简介
施宣圆,《文汇报》高级编辑、知名学者。
媒体推荐
序 张启承
《中华学林名家访谈》作为《中华学林名家文萃》的姐妹篇,相继问世了。《访谈》的大部分文稿,当年,我在文汇报任职时都曾看过。如今,重新读来不仅仍感十分熟悉亲切,更有温故知新,又获启迪之感。我想,这大概就是这部既有新闻色彩,又有学术含量双重特色文集的魅力和生命力吧!
我和施宣圆同志在一九六五年进入文汇报,三十余年一起共事(其中,有相当一段时间同在理论部)。“学林”专版(一九七九年创刊时称“学术”)是文汇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恢复中断十余年学术宣传传统的一大举措。施宣圆同志参与了“学林”的创办。一九八三年,我由于工作岗位变动,离开了理论部,“学林”其他同志的工作也有不少调整。惟有施宣圆同志始终坚守在这块净土上,从青年到花甲,从计划经济时期到改革开放年代,甘于寂寞,默默耕耘,还跨越了世纪。在“学林”几位编辑中,他堪称是经历时间最长、联系学界人士最多、涉及专业学科最广、编发文稿最多的一位元老。正是这长期的新闻和理论学术工作的锤炼,施宣圆同志从“学林”编辑,到主编,到高级编辑,成为一位学者型的编辑,或者说是一位具有新闻工作者风貌的学者,成为一位赢得并深受学界专家学者们信任和好评的新闻工作者。
学术研究、学术教育、学术宣传,既有共性,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在新闻媒体岗位上从事理论学术宣传,不同于专业的理论学术研究,他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功底,广博的文化科学修养,又要懂得新闻工作的规律和特性,具有娴熟的采编业务水平。既要善于为专业研究人员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又要善于做好学术普及,提高广大读者学术文化修养。把这两者结合好,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施宣圆同志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比较成功地把握了这两者的结合,探索出一条以传媒为载体推动学术宣传的好途径。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媒体让学术从书斋走向社会,让学术界名家的研究成果走向读者。同时,又为学者专家之间、各学科之间筑起一道交流、沟通、争鸣、推进的桥梁。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中华学林名家访谈》正是使人明显地感受到有这样的一股学苑之风。书中“学者与专著”的七十余篇专文和“学苑新秀”的十余篇短论,学者的阵营是如此显眼,研究的课题是如此浩瀚,提炼的成果是如此权威,表达的方式是如此简明,犹如开启了一扇扇学术智慧之窗。这是在“学林”专版上长期周积月累基础上的一次汇总和检阅,令人扩大眼界,增长学识,获益匪浅。这些专文短论不仅体现了编者对学术的尊重、对专家们研究的推崇,也包含了对学术研究的承先启后、探索创新的企望;不仅对专业人士有启发借鉴的作用,对社会对读者更是一种学术的普及和倡导。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编者的广阅博览,扎实的专业功底,对门类众多学科的熟悉了解;如果没有敏锐的新闻眼光,把学术研究和学术宣传二者密切结合的成功思考和操作,是难以形成这样洋洋洒洒一份智慧大餐的。
从《中华学林名家访谈》中的“专访·通讯”和“人物访谈”、“访谈录”,更体现出施宣圆同志既是一个具有扎实学术专业功底的学者,又是一个极具新闻敏感的活跃的新闻工作者。他执笔的许多人物专访、访谈,有些成了当年拨乱反正,坚持真理的纪录;更多的发挥了推
介学术研究新进展、新热点、新信息的积极作用;有些充满了他对老一辈学者专家诚挚崇敬的忘年之情;有些则显示出他与专家学者侃侃而谈、探讨交流的记者兼学者的本色。《访谈》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具有杂而又专,专中有杂的特色,成为文汇报学术宣传上的精彩一笔。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华学林名家文萃》的姐妹篇,侧重于学术的普及,带有生动活泼大学术宣传特色,注重对学者专家及其研究强项的评述和推介。编者带有敏锐的新闻眼光,把学术研究和学术宣传二者密切结合起来的成功思考,可以说是一份洋洋洒洒的学术大餐。
目录
序 张启承
学者与专著
胡道静与农史研究 施宣圆
严北溟和佛学研究 洪修平
姜亮夫和楚辞研究 崔富章
谭其骧与中国历史地理学 林 路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提起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方诗铭研究员,学术界对他的印象,是博闻强记,知识面广。确实,他治学从不自囿范围,书肚子宽,而且凡所攻治,均有建树。他在近代史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六十年代撰写《上海小刀会起义》驰名中外。在先秦秦汉三国史和郭沫若史学研究上的造诣,亦素为人知;最近,又有清史研究新著《钱大昕》(同周殿杰合著)问世。
然而,他博而有专,治学面广但不失重点。他用心最久、用力最巨的,是中国古代简牍研究。他自四十年代在成都齐鲁大学就读时,就在劳干的指导下研究简牍,其成果亦曾为劳干所称引。简牍研究被近现代学术界视为高层次的新的研究领域。所谓简牍,用敦煌汉简释文的第一个作者法人沙畹的话说,就是“纸未发明前的中国书”。方诗铭的简牍研究自出机杼,他认为简牍研究决不应仅限于敦煌、居延汉简,而以简牍研究始于孔好古、沙畹、马伯乐以及罗振玉、王国维,则更是一种误会。他认为早在西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二七九年)汲郡汲县(今河南汲县)战国魏墓出土的竹简,以及荀勗、和峤、束皙等人的整理研究,才是古代简牍发现、研究之始。这是他的简牍研究的主要见解,也就是认为简牍研究原是中国传统史学长河中的一部分,他还认为简牍就其内容构成来看,应当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官方文书,如敦煌、居延汉简即是,一类是文献书籍,如汲郡出土的《竹书纪年》即是。这是他研究简牍的另一个重要见解,他首先把简牍明确划分为文书和文献两大类,这两个见解实是他对简牍研究的贡献。它把简牍研究的视野从纵横两方面打开了,使之进入了一个悠长宽阔的新境域。
最近有人为九十一岁的王蘧常先生治巨印一方。印文曰:“王蘧常后右军一千六百五十二年生。”王蘧常先生以书法名世,尤擅章草,被誉为当今王羲之,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知人不多。其实,王蘧常先生在学术上建树甚多,尤其对先秦诸子的研究更为学术界所注目。
王蘧常师承沈寐叟、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等国学大师,从事先秦诸子研究近七十个春秋。六十年前,他在上海大夏大学讲授先秦学术,恰逢梁启超先生亦在清华研究院讲授庄子等先秦诸子学术,于是他花了六十多天时间,写成《先秦诸子讲义稿》,经梁任公先生亲自修改,定名为《诸子学派要诠》。之后又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先秦诸子新传》一书,书后附有提供研究参考的诸子书目答问。
王蘧常先生涉猎先秦诸子的著作,发现不少人物无传,为了“足补太史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