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哥哥早晨7点就来到会场,跟参会的每一位换名片,了解他们的想法。”即使已经成为软库金汇集团执行董事,温天纳和他的哥哥,知名投资人温天络一样也要如此“敬业”。
在刚刚落幕的中国首届“WEB2.0年会暨创投高峰会”上,IDG资深投资人周鸿 一放出的好消息让大家兴奋:“下半年将有不少于30亿美元资金进入中国互联网行业,应该没有融资者会拿不到钱。”然而,融资者的日子好过了,风险投资者在中国面临的项目压力和成本压力却在急剧增加。
李飞(化名)毕业于美国某知名高校,最早在硅谷创业。看到国内互联网热潮如火如荼,他心里有点痒痒。于是李关掉了自己的公司,打算回国做投资。“在美国募集资金的LP(有限合伙人)一般都很了解美国市场,他们或者像我一样,从创业者转做投资人;或者从基金的具体管理者升格为基金的投资者。”李飞向记者介绍说,他们募集的资金主要来自三部分:政府资金、民间资本和金融组织的资金,但这些资金都有短线的盈利压力。
数据显示,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的风险投资金额高达40亿美元。资金的规模进入,势必造成了投资成本的增加。“10个项目只有1个人投资和10个投资人只有一个项目让大家来抢,后者的风险、投资成本肯定大大高于前者。”融勤国际中国区总裁孙红伟做了一个形象的解释。“投资利润率最高的时候投入5元就有1元的收益,而现在这个比例到了15:1,甚至20:1.”摩根斯坦利全球副总裁季卫东给出自己的统计。
投资成本提高的同时,因为LP与投资方的合作时间较短,双方还没有足够的信任机制,投资方更看重短线收益。“3年就要完成一个盈利周期;我们年初拿到的资金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最迟年底)投出去,否则就没有分成,下一资金也不会进来。”某投资人也向记者抱怨了自己的无奈,为了找到好的项目,他不停地穿梭于各个城市之间,向自己的脑袋里灌输各种各样的概念和盈利模式。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2005年秋,刚刚风光宣布融资成功的博客网不久就传出了人事动荡的消息,而曾经放豪言2007年上市的方兴东据说近期已经离职,不能很好地解决管理和执行问题已经成了共性,“反而死在了拿到钱之后。”周鸿一说。
“纵观资本市场,预期越高时,投资效果一般不会太好。”季卫东坚持他的理性,在他的记忆中,非典和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曾经是投资效果最好的时候。
在第二轮的热潮中,目前大家还仅限于idea.“idea只是idea,到赚钱还有很长的距离。”周鸿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融资者的尴尬。
与第一轮互联网投资者青睐门户网站不同,今天投资者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各行业的搜索网站和互动网站上。当年存活下来的门户网站都已上市,投资者只好储蓄未来。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投资金额都不大,多在1000万美元左右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