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当中,有一批先行者,在过去二十来年的商业生涯中,已经逐渐体味到多元化管理的日益艰难,从而开始走上了专业化的“羊肠小道”;而另外一批的企业家,或由于过去的成功辉煌,或由于资源的唾手可得,所以仍习惯性地迈向多元化的“康庄大道”。在2005年风头正劲的盛大和阿里巴巴,就是最新的两个例子。
2004年中国首富的陈天桥,不仅在2005年春节前后果断出手,成为了新浪网的第一大股东,而且,公布了一个宏大的发展战略目标,以自己的有限资源,合纵连横,以进军机顶盒为制高点,要打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明眼内行一看,要走一条互联网企业里的“多元化”之路。半年之后,2005年8月,因为美国雅虎投资2.5亿美元而踌躇满志的阿里巴巴马云,也在媒体上,从多角度展示了其产品线之全面,其B2B2C的全方位定位对公司未来独立上市的光辉前景。
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如果说早期的互联网公司,不管做什么,由于涉及的行业少,所以在行业上只能算一类公司而被视为“专业化”,那么,在第二轮互联网高潮来临之际,互联网企业由于公司众多,而已经开始被分为门户网站,网络游戏,无线增值服务,旅行服务,网上书店,网上拍卖等等,在行业上已经可以分为很多类公司,从而可以有“多元化”的可能。在这样的视角下,盛大和阿里巴巴目前对媒体公布的战略,就可以被视为选择了互联网里的“多元化”战略。
在中国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和形成的过去27年中,有很多中国优秀企业做了多元化,而且很成功。但是现在多元化之路是否仍可在中国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上重铸成功?
从盛大的5年崛起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盛大本质上和中国80年代早期的家电公司一样,本身并没有核心技术,游戏产品是韩国的,是靠代理国外产品、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而成功的。盛大的核心能力是对中国60-80年代出生的年轻网民消费者的个人需求的深入理解,是对渠道和市场的把握和控制。虽然后来上市以后收购了最早提供产品的韩国游戏原创公司,但整个公司的根本企业文化,是和大多数中国目前的家电企业一样,属于“市场营销渠道驱动型”公司,而不是“独立自主研发驱动型”公司。而从媒体上公开报道的陈天桥的盛大未来战略看,未来盛大要走的道路不仅是多元化的,而且模式上也将转向,更多地依赖技术驱动。所以,以笔者的观察,盛大的多元化之路,跨越的不仅仅是多几个产品之鸿沟,而是整个公司核心能力及核心管理模式的转型。跨度如此之大的多元化,和同样属于“市场营销渠道驱动型公司”的TCL当年要搞研发技术和技术服务驱动型的信息产业集团一样,凶多吉少。
同样,我们再来看看阿里巴巴的内在“体质”。阿里巴巴属于一个“网上农贸市场”,是一个中小企业(中农贫农雇农)交易平台,所以,阿里巴巴虽然有一个自己花费巨资开发的网上交易平台软件,但这如同江西九江的长江货物码头一样,并不构成阿里巴巴的核心竞争力,阿里巴巴即使拥有此软件技术,也不能被称之为“独立自主研发驱动型”公司。能够被称为“独立自主研发驱动型”公司的,在中国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刚上市的百度公司。简单地说百度是技术型公司,盛大是销售代理公司,阿里巴巴是农贸市场开发商。
中国的农民,在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为了发家致富过上小康日子,家里既种粮食又种蔬菜又养鸡又养鸭又养猪,有的还同时养牛养羊,也可以戏称为家庭农业的“多元化”,和很多80年代早期的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形不似而神似”。但即使是农民,2000年以后,也越来越多地走上专业化的道路:有的地方农民家大养猪;有的地方农民家只养牛;有的一个村,农民只种花;有的一个乡,农民只养鱼;有的一个县,农民只种大苹果;更不用说浙江农民一个村一个村地做打火机,做拉链了。你看,我们的农民兄弟,都已经专业化了。
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盛大和阿里巴巴未来的发展,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不管早晚,盛大和阿里巴巴都会和都需要收缩战线,从多元化的战略定位转变为专业化的战略定位,差别只是,具体的专业化定位定在哪里,以及其间付出的学费和代价的大小与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