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捧走了2005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大奖。
作为“星光中国芯工程”的总指挥,2005年他领导研发的“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占领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全球市场份额的6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这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芯片第一次在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达到全球市场领先地位。
创新“加速度”
国家863计划集成电路设计专家组组长严晓浪,把集成电路比喻成信息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心脏”和“倍增器”。
然而,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却长期存在着“空心化”现象,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无论是在技术开发能力还是总体规模上,都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
如何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获得创新的“加速度”?
2002年,一项旨在促进国产芯片和软件自主发展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开始在实践中找寻答案。
为什么选择把集成电路设计作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严晓浪认为,面对与国外的差距,当前我们要重点突破和掌握高性能CPU(中央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和SOC(系统芯片)设计开发的核心技术。
这一专项的实施使我国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摩尔定律”预言,集成电路芯片的功能和复杂性每18个月将增加一倍。而“龙芯2号”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实现“三级跳”,性能提高10倍,这在芯片研制中,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严晓浪告诉记者,“十五”期间,863计划开展了自主研发CPU和DSP的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研发成功各类CPU/DSP七种以上,其中通用64位CPU,最高频率已达500M。
群体突破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科技部已明确提出了CPU和SOC的自主创新应由设计技术突破向产品重点应用转变,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北京大学所研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指令集的用于网络计算机的“众志"CPU,已完成设计、流片和规模化生产,正在江苏、山东等地推广应用;中科院计算所嵌入式“龙芯"CPU已在我国AVS标准中得到应用,并在海尔等有关企业推广应用。
2003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专项及时提出了面向大企业、大行业、大市场的方针,吸引了一批国内知名的IT企业关心核心集成电路的自主研发。
以孵化小企业为初期目标的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应运而生。2001年,科技部批准上海、北京、西安、无锡、成都、杭州、深圳7个城市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香港科技园也成为7个基地的合作伙伴,统称为“7+1"。目前,这些基地已成为我国集成电路设计自主创新的主要载体。
“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上,指甲大小,方寸之间,一个个“中国芯”让大家久久驻足:北大“众志”、中科院“龙芯”、大唐微电子“COMIP”、中星微电子“星光”、“C―CORE”……人们欣喜地看到,“中国芯”正在实现群体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