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不应该成为中国硅谷?
昨天,中国“半导体产业首脑峰会”上,一位国外半导体产业人士表示,中国应该追随硅谷IDM(垂直产业布局)模式,让上海成为中国硅谷。
“中国不应盲目沿着美国半导体产业发展道路走。刚结束的上海人大会议再次强调了经济、金融、航运中心定位,没提到要成为硅谷,也没必要成为硅谷。”对此,上海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薛自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模式之惑
IDM模式特点是,企业涉入芯片设计、生产制造、封装测试等各环节,甚至延伸至下游终端。硅谷半导体产业正是这一模式。
美国时代创投董事长马启元表示,中国半导体产业目前代工特色明显,但从长远看,如果一直坚持代工模式,中国半导体产业将难以真正独立。
“中国需要IDM模式。”马启元说,中国半导体企业大部分原料与市场均在海外。因此,完全坚持代工,中国半导体产业将难以真正独立。
马启元认为,2005年到2009年,中国将大约需60条生产线满足缺口。“与美、欧比,中国还有30%的成本优势,为什么不利用它来建立IDM模式呢?”
去年7月19日,由马启元主导发起的南京微电子产业园已落户江宁开发区。他的目标是,将它打造成中国IDM模式的半导体园区。
不过,华润矽科副总经理庄巍表示,如今走IDM之路是逆潮流而动,“当初华润也是选择了IDM模式,但是已经目前已经无奈地将各环节分开了”。
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咨询事业部总经理霍雨涛认为,IDM与分工模式并无优劣之分,重要的是具体企业定位。目前,国内还没一家厂商具备IDM实力,即便中兴、华为,也偏重设计。
“中国打造硅谷模式很危险。”美林(亚太)公司亚太半导体首席分析师Dan Heyler表示。他介绍说,日本半导体产业早期选择了IDM模式,一度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第一国。“但随着产业分工趋势加剧,日本半导体业依然死守IDM模式,结果落后许多,目前它正忙于整合及模式选择。”
“如果只看眼前利益,在半导体产业过分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可能会损害产业发展。”Dan Heyler说。
布局之道
“与其说上海是中国硅谷,倒不如说是‘硅三角’,这似乎更合理。”薛自说。
他表示,2005年上海IC产业总营收将达人民币320亿元,较2004年的232亿元增长38%,约占全国42%。“但一个英特尔年营收就达311亿美元,比上海甚至整个中国的产业规模都高几倍。”
中国半导体产业协会副秘书长于燮康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半导体产业不必妄自菲薄。自“909工程”启动、上海华虹成立后,中国已找到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思路,并开始采用国际管理经验。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西北、西南等多个区域,中国半导体产业都已成相当气候。
“尽管上海将来必定是中国最大IC制造基地,但我以为,江苏省将成为中国电子产业的走廊,而南京将起到连接上海、打通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作用。”
Dan Heyler认同薛自的观点。但他同时强调,从布局来看,中国目前七大设计产业基地有些分散,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浪费有限的产业资源。
“各地应结合自身资源来发展。”深圳IC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周生明表示,深圳虽只有一条6英寸生产线,制造能力欠缺,但拥有102家芯片设计企业,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且,市场机制非常灵活。因此,深圳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思路是,以设计为龙头,带动整个产业。
而西安则强调了它在航天、航空、军工以及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景俊海对本报表示,西安尽管深处内陆,但却被许多跨国企业与咨询机构视为成本最低、人才最充足、最具发展潜力的高科技城市。“西安半导体产业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而且应用材料、英飞凌、美光等全球产业巨头已相继落户。”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