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统计出来的结果年年亏损,但那里还年年扩大投资。光是看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势头就能看出来,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开了多少家?这些年,每年进入中国的外资都能达到600亿美元左右。不赚钱,他们来干嘛?”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在接受《财经时报》专访时说。
“外资企业利润率不如中资企业”这样的统计结论,似乎很难让人信服。
李雨时说,美国在中国的商会2004年曾做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在华美国公司四分之三是盈利的,42%的公司在华利润率超过了他们在全球的利润率。
“看企业利润不能只看统计上来的数字,因为许多因素都会影响统计结果。例如企业普遍存在‘合理避税’,很多利润根本就统计不上来。”他表示。
国家税务总局有关人员指出,“中国每年跨国企业避税而损失的税收收入约为300亿元,而转让定价实现的避税总额,又占到了60%。”
“转让定价”就是通常说的“技术转让费”的定价。
NEC的一位员工告诉《财经时报》,因为“技术”是一种无形资产,对它应该支付多少费用,国家是没有规定上限的。此外,用这种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如果在中国销售,母公司还要收取一部分“提成费”。
长久以来,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外资企业中,一直存在许多企业“长亏不倒”和“越亏损越投资”的现象,与正常的商业逻辑不相符合。在合资企业常常可以听到中方代表的抱怨,说外方通过收取高昂的技术转让费,高价进口原辅材料、低价出口产品等手段转移利润,而且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他们认为合资企业并不是没有赚钱,实际上他们赚的很多,只不过其中很大一部分利润,被通过一些“合理”的方式转移走了。
毕马威的一位员工向《财经时报》透漏,像毕马威这样的“四大”会计事务所账面显示的,也是年年亏损。
“我们给企业做一次审计的收费是国内律师事务所的十倍,我们索要的劳务费是按美金计算的,而实际上发给我们的薪水却是按人民币计算的。这样的操作方法很多。”
对合资企业转移利润的说法,许德因并不完全赞成。“要从整体上看待外企。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些大的跨国公司赚了很多钱,但其实还是有很多公司是咬着牙撑下去的。他们也许正在考虑是否要退出中国市场,但又舍不得这块大蛋糕,因为中国未来的市场太诱人了。”
外资企业利润为何那么低,许德因给出的解释有两个:一是中资企业只是想赚钱,而外资企业的目的没那么单纯。二是这些外企还在投入期,还没有到赚钱的时候。例如保险业,进入中国头两年是设立办事处,业务还没有展开,也不可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