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混沌,机制的制肘,频谱资源的匮乏,利益团体的博弈,在如此种种问题困扰之下,曾经甚嚣尘上的手机电视业务迄今依然缺乏一个清晰的商用时间表。
尽管此前的两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已在国内多个省市推出了基于2.5G或2.75G移动网络传输技术的手机电视业务,支持在线流媒体播放功能的手机终端也屡见不鲜,但这一基于点对点数据传输方式实现的流媒体播放业务始终差强人意。有消息称,因为用户基数较小及网络传输速度较慢,手机电视业务并不在中国移动本年度的主要业务规划中。
多数业务人士认为,由于该模式设备投入惊人且升级换代缓慢,尤其是多用户完全依赖无线网络平台,用户之间难免争夺有限的网络资源,其传输速率和图像质量一直难尽人意,就算网络升级到3G,仍无法满足多用户同时点播的需求。
据介绍,现在国际上通行的模式是用广播或卫星等方式传递手机电视信号,即不通过移动通信网络,直接获得数字电视信号。其中主要有DVB-H和DMB两种标准。
相较于DMB,基于地面广电系统的无线电视基站接收电视信号的DVB-H标准更被欧美等国的手机厂商看好。今年1月,摩托罗拉、诺基亚、英特尔等组建了“手机DTV联盟”,力推DVB-H标准。据称,DVB-H标准支持GSM、GPRS和WCDMA网络,具有较其他标准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好的信号稳定性,且能够灵活利用频率带宽,从而承载更多频道。不过该标准目前在国内尚无实质应用。
率先在国内安营扎寨的是基于卫星传播方式接收电视信号的DMB标准。目前,基于DMB标准的手机电视业务已在国内多个城市试运行,呼声甚高的上海东方明珠与上海文广联合开发的手机电视项目就采用了该标准。
然而,无论是DVB-H标准还是DMB标准,要想在国内推行仍要面临不少阻碍,首当其冲的体制瓶颈。业内专家告诉记者,这两大标准的核心是用广电的基站进行传输、用移动运营商的渠道收费,而国内广电系和电信系之间却一向是井水不犯河水,一方握有手机电视运营牌照和手机电视节目版权,一方握有承载手机电视业务的移动网络,双方互不渗透,无论是监管还是频率分配,都存在诸多制肘。此前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的频率分配上的混乱就是前车之鉴。
目前,由电信运营商们主导的手机电视产业链与由广电部门主导的手机电视产业链依然互不搭界,且彼此明争暗斗。
就目前形式来看,尚没有迹象表明双方会在短期内坐到谈判桌上,心平气和地联手制定出一个明确的产业标准与分成模式。因此手机电视业务的盈利模式、资费模式、网络与内容的匹配问题等等,眼下也不甚清晰。
关于资费模式,有专家建议采用类似ADSL那样的“包月+时长”的捆绑收费方式,以取代目前流行的数据流量费加内容服务费的模式,因为按流量计费手机看电视的代价极其昂贵,用户很难承受。
尽管不确定因素如此之多,但乐观者仍大有人在。
“手机电视在形成大规模应用前,不可能只有一个标准,也不一定非要等统一的标准出台后才可以商用,在商用的过程中不断纠错就是了。”广电总局中国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副总工程师盛志凡表示,手机电视可以先在各地做起来,逐步实现全国漫游,“试图在现有机制下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