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23.20目录:图书,国学,经部,四书,
品牌:幺峻洲
基本信息
·出版社:齐鲁书社
·页码:408 页码
·出版日:2003年
·ISBN:753331171X
·条码:9787533311711
·版次:2004年8月第3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作者简介
幺峻洲,1924年生于河北丰南,1945年毕业于新京法政大学经济学部,194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法商学院经济系,195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译著有《论语说解》、《价值形态》、《当代新儒学与当代新儒家》等。
媒体推荐
序言
日本的佛学大师池田大作的《我的释尊观》是用对话体写的。在谈到释加牟尼的出现时,野崎先生说:
西方哲学家雅斯贝斯指出,大致在释迦牟尼生活的同时代,希腊的苏格拉底,中国的孔子以及给与犹太人的基督教以重大影响的赛亚第二等思想家,不约而同地相继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个黎明时期。因此他把这一时称作人类精神的第一中心时代。这些卓越思想家的同时代出现,毕竟与古代社会的政治变动以及古代物质生活状况的变化相呼应。
于是人类历史,借助于在这第一中心时代所获得的精神原则,而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
20世纪,是人类精神的第二中心时代。人类的物质文明建设,以完全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着。新的思想不断涌现,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依然是东西方人民信仰的中心,佛教的经典、圣经、可兰经依然是东西方人民热爱的经典。回头看看我们中国的儒学及其经典《论语》的命运就不同了。19世纪前,孔子创立的儒学及其经典《论语》,照亮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是每一个人心中永远屹立不动的万里长城,使每一时代的中国人在立身处世上都有一把良心的尺度。但到了20世纪,对孔子和儒学的评价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谁再拥护孔子和儒学,谁就是“保守”、“反动”,儒家的书只能扔到茅厕里去。
今天,在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孔子的名誉已经恢复了,但也不过是和管仲等人并列的历史人物,其思想只是诸子百家之一,是学者在研究室里研究的家派思想而已。
我的对中国颇有研究的日本教师玉井茂先生曾认真地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不尊重孔子?中国人究竟信仰什么?”我无言以对。
日本和韩国都是儒教国家,台湾中央大学哲研所教授王邦雄先生说:“在东亚的儒教国度,韩国汉城有成均馆大学,是一所儒教的大学;在中国哲学系之外,另有儒教学系,而这是两岸所未有,难怪他们要自豪地说:‘儒教的最后家乡在韩国!’而在日本,九州大学就有中国哲学研究所,不像两岸各大学的哲学系所,均以西洋哲学为主。且日本不说儒家道家,而说儒教道教。两岸的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之一,是研究所精研的家派思想,而儒教却是人文教化,深
入民间,成为每一个人言行的最后依据。今天吾人要有真切的省思,假如我们再不重振儒学,儒学的重心将不在两岸,惟恐转往韩日两国去了!”(《(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鹅湖》2002年第9期)。
有些人读了王邦雄先生的文章,大概也无动于衷。儒学的重心转往哪一个国家都无所谓,均与己无关。在这里我愿意借用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的一句话:“我只是提醒各位思考:面对二十一世纪,我们有什么精神资源?”(《儒家人文精神的特色与价值》,2002年3月7日《长江日报》)没有精神资源,精神将流离失所,生命也就失去了动力和方向。在这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潮流中,我们的确要考虑一下我们自己的精神资源问题、中华民族文化的前途问题。物质资源可以借用外国的,精神资源能全靠借用外国的吗?如果那样的话,虽既时髦又省力,但我们的民族文化岂不成了四不像?人民大众是不能接受的。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精神资源,这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起来的。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光荣历史,有丰富、坚实的精神资源。既是这样,我们能够“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吗?一个民族如果不发扬自己固有的精神资源,就丧失了凝聚力,就是一盘散沙。不仅如此,人们只顾追求名利、终日忙碌不堪、心灵被掏空了的时候,为了得到一些安慰,极容易信仰歪门邪道,我们将面对层出不穷的民间信仰所带来的困扰。这是想避免也
避免不了的。
中华民族的精神资源博大精深,其核心是儒学,儒学的经典是《论语》。我们应该充分开发我们的精神资源,复兴儒学,提倡学习《论语》。学习《论语》才有安身立命的终极之地与为人处世的价值依据。我始终相信,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根源、中华文化的血脉,孔子的伟大形象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本书既名“说解”,就是对原著的诠释。诠释者有的重在原意的把握,而新的潮流主张“意义的创生”。我才疏学浅,凭着一片诚心,试图说解孔子教言的原意。我只要能传达其中的百分之一就很满意了。我的说解既注意了实践方面,也注意了本体方面,但误解的地方一定很多,衷心希望专家指正。
在拙作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前贤的大作,接受了许多专家的指点,在此谨致衷心的谢意。不再一一列名。
当前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出版十分困难,齐鲁书社能慨然答应出版拙作,实感荣幸,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幺峻洲
2003年1月于锦州
编辑推荐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中概括,是儒学流传于世的最重要的作品。该书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论语说解》是对论语的经典解读本之一。
目录
序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释]
①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可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怎样对付它”。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仁,怎样对待礼法呢?一个人不仁,怎样对待音乐呢?”
[说解]
《论语》的编者把孔予这番话安排在一、二章之后,可能认为孔子的话是针对季氏三家僭礼乐者而发。
三家礼乐可谓盛矣,春秋未期,没有哪国大夫能比得上。但三家的礼乐是违礼的。孔子除了具体批判外,本章又从根本上加以斥责。礼乐并不只是祭祀乐舞的外在形式,从根本上说,礼乐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原理的体现。三家既然干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事情,其心之不仁已显而易见:所以礼乐对他们毫无意义。
仁是礼的本体、灵魂,礼是仁的体现、落实:孔子划时代的巨大贡献是引仁入礼,用仁来解释礼:有人把它比喻成“在旧瓶中注入新酒”。“人而不仁,如礼何?”就深刻地说明了仁礼关系。
什么是“仁”?“仁”是人的本心,是人内在的善良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仁心的觉醒!点出“仁”,周公所规范的礼乐文化才有了根,有了灵魂;这个根不是“本无今有”,由孔子外加的,而是礼内原来固有的-孔予只是以其大智大慧及广泛深入的研究而悟得的。有了根,传统文化才有了损益的根据和变迁的目标;有了根,礼才不会异化而误入歧途。
“人而不仁,如乐何?”说明孔子认为“仁”也足“乐”的基础、灵魂;在中国,对音乐这种文化活动最先进行评价和考察的是孔子。孔子重视音乐,也是当时其他思想家无法相比的。孔子领悟到音乐的伦理意义,他在评价《韶》乐和《武》乐时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3.25)在这里,孔子提出音乐和善的关系,这是个社会伦理问题.孔子深刻地认识到音乐有助于人格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孔子把“礼”和“乐”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论语》的后半(第十一篇之后),有许多章是“礼”、“乐”并称。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②我者,其③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④。”
[注释]
①桴(fU):用竹子或木头编成的简单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的叫筏,小的叫俘: ②从(zbng):跟随 ③其:副词,表示推测。大概,可能,恐怕。④材:同“哉”。句尾语气词。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