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24.20目录:图书,经济与管理,世界经济,美国经济,
品牌:埃伦里奇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页码:187 页码
·出版日:2008年
·ISBN:9787508611044
·条码:9787508611044
·版次: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16
·中文:中文
内容简介
当越来越多的媒体及作家将目光聚集在华尔街的亿万富翁,和硅谷里迅速崛起的新富阶层时,“贫困”在这个富庶的国度里似乎无迹可寻。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美国的福利改革政策将140万家庭妇女和更多的依靠福利保障的民众推往就业市场之后,他们能否,又是如何靠低得可怜的薪水维持生存?
本书作者芭芭拉·埃伦赖克带着1000美元的启动资金、一部汽车、一台用于记录的笔记本电脑以及她作为记者的锐利眼光,开始了一段长达3个月的底层生存体验。她隐瞒了自己的作家身份和生物学博士的学历,化身为一位离婚无子女的中年家庭主妇,辗转于佛罗里达州、缅因州和明尼苏达州之间,在从记者到餐厅女招待、宾馆女工、清洁工、疗养院护理和超市服务员的角色转换之间,毫不客气地撕裂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国梦”,让全世界的人看到隐藏在繁华都市和摩天大楼之间的美国真相。
作者简介
芭芭拉·埃伦赖克,职业作家与专职撰稿人,为《时代周刊》、《哈泼杂志》、《新共和》、《国家》、《纽约时代周刊》等全球最富影响力刊物撰写文章;其创作的《堕落的恐惧》曾获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提名;《恶劣的年代》获当年“《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她的著作还包括《血祭》等九部作品。现定居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
媒体推荐
“上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最重要的社会批评著作之一。”
——《国家》杂志
对福利改革之后的美国敲响了警钟。
——《新闻周刊》
洞见尖锐,极具阅读价值。我们要感谢作者以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和毫无掩饰的生动笔触,向全世界展示了美国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
——《纽约时报》
埃伦里奇将她在基本生活线上挣扎的经历描述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又出乎意料地幽默。
——《时代周刊》
作者用她标志性的讽刺与幽默的口吻,使美国社会中“隐形”的贫困阶层浮出水面。
——亚马逊网站
编辑推荐
本书是《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商务人士必读书之一,在美国一经出版即引发媒体热议和民众关注,在亚马逊排行榜和《纽约时报》排行上长时间稳居榜首。
本书作者曾获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提名,也是许多著名刊物如《时代周刊》、《哈泼杂志》、《国家》的撰稿人。
本书在全世界将目光聚焦于美国巨富阶层的时候另辟蹊径,用“卧底”潜入底层社会的方式揭开美国社会的真实状况,揭露在美国文化中逐渐消失的穷人的生活真相,不仅有利于关注美国的读者了解美国经济的真相,更能以其制度改革之弊反观中国的现状。
专业书评
?
目录
引言 这不是一场秘密探险
第一章试水之旅
第二章“女超人”再入困境
第三章倾斜的游戏规则
结语“卧底”报告:工作真的是跨入美好生活的入场券吗?
……[看更多目录]
序言
这不是一场秘密探险
这个故事讲的并不是视死如归的秘密探险。我做的事别人也能做得到,无非就是找工作、做工作、拿微薄的薪水谋生。事实上,成百万上千万的美国人每天都在浮夸和恐慌中过着这样的生活。
写这本书的想法源于一个较为奢华的场合。当时,《哈泼时尚》杂志社的编辑刘易斯?拉帕姆请我到一家颇为雅致、具有法国乡村风味的餐厅吃了一顿30美元的午餐,并一起探讨我今后可能会为该杂志写的文章。我记得当时点了三文鱼和田野蔬菜。起初我向他大谈特谈了一些我对流行文化的看法,后来话题转到了我最熟悉的主题上——贫穷。没有一技之长的人如何靠他微薄的工资生活?尤其是福利改革将使大约400万妇女进入劳动市场,每小时六七美元的工资让她们如何维持生计?接着我说了句:“应该有人做些传统的新闻—走出去,亲身体验。”这话到现在我都时常后悔。我本来想说的是,比我年轻的那些求知若渴的年轻记者有的是时间,但拉帕姆表情怪异,脸上似笑非笑,拖着长长的语调,说了句:“那就你去。”然后结束了我们的谈话,我知道这也结束了我一直以来的生活。
之前一次我被迫放弃正常的生活,去从事乏味、薪水又低的工作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那时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六十年代的激进分子走进工厂,把自己“无产阶级化”,并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我不是这样的女孩。我同情那些人的父母,他们缴了大学学费,却培养出了蓝领工人的崇拜者;我也为他们一心想培养成才的子女感到悲哀。就我自己的家庭来说,低工资的生活从未远离过我们。它离得如此之近,以至于任何时候,我都珍惜这惬意的不受约束的写作生活,虽然报酬有时并不丰厚。我的姐姐不停地变换着低薪水的工作,先后做过电话公司销售员、工厂工人和接待员。用她的话说,她是一直在与“薪水奴隶的绝望处境”做抗争;我的丈夫, 17年的伴侣,当我爱上他时,他只是个时薪4.5美元的仓库工人,他最终逃离了这种生活,并成为美国运输工会的组织者,这让他如释重负;我的父亲,曾是个í矿矿工;叔叔、舅舅和爷爷、姥爷,不是在矿上就是在太平洋联合铁路工作。因此,对我来说,整天坐在桌前写作不仅是一种荣幸,更是一种义务:这是我一生都亏欠他们的,不管是在世的还是已经过世的,他们的辛酸故事说也说不完。
我的家人不断地提醒我:即使不离开书房,我也能把这个项目做得差不多。我可以按每天8小时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给自己薪水,自己收自己的住宿和伙食费,再加上煤气等合理费用,一个月后把这些数目加起来就行。我所在的小镇上人们的普遍工资为每小时6至7美元,房租至少要400美元,我似乎还是能把这些数字算出来的。这增加了我的疑虑。一个单身母亲,如果没有粮食券、医疗补助以及住房和育儿津贴等各种形式的政府补助,能否生存?在我还未走出舒适的家庭前,这个答案就已3/4是不言自明的了。据美国无家可归者联盟统计,1998年,每小时的工资达到8.89美元(全国平均数)才能租得起一间单人公寓。美国公共政策中心估计,一般的福利领取者以这样的“最低生活工资”找到一份工作的概率是97∶1。我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去证实这些令人心酸的事实呢?当我推辞不掉这个任务时,我开始觉得自己有点像我曾认识的一位老人,他先是用计算器计算支票簿的余额,然后再拿笔把每笔款项重算一遍进行核对。
最后,克服犹豫的唯一方式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科学家。事实上,我所接受的教育正是要成为一个科学家。我曾是生物学的博士,但这个博士学位可不是靠整天坐在桌旁摆弄数据得到的。在这一行,你的思想可以天马行空,但早晚还是得脚踏实地,投身于自然界日常的混沌。令人惊喜的发现常常潜伏在最平常的测量中。如果我能够真正着手此项工作,或许我就可以从中发现低收入阶层中隐藏的经济现象。华盛顿经济政策研究所1998年报告显示,大约有30%的工人每天都在为每小时8美元或更少的收入而奔波劳累。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他们一定还有一些我所不知的生存之道。我想,如果我走出现在的世界,脱离那些所谓的福利改革的庇护,或许我还可以发掘出自己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些始料不及的额外支出,如体力、财力或情感方面的损耗,将会推翻我之前的所有预算。但不管怎样,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出去,亲身体验一下低收入阶层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文摘
第一章试水之旅
出于人的惰性,我决定在离现居住地最近的小城——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开始我低薪生活的体验工作。基韦斯特约有2.5万人口,正在努力成为一座真正的城市。很快我就意识到,熟悉也有熟悉的坏处。以前自己总是以消费者的身份出现在杂货店、电影院或煤气站,花钱的时候总是大手大脚、不假思索,而现在我极有可能就成为某一个地方的工作人员了。我非常恐慌,尤其是一开始的时候,害怕被一些友好的店主或是以前的邻居认出来,更害怕自己不得不结结巴巴地向别人道出事情的原委。但是,令人惊喜的是,我有点杞人忧天了,我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在一个月贫穷、劳累的生活中,完全没有人认出我本人或叫出我的名字,有的人根本没注意,大多数人则是没吭声而已。在这个低收入阶层的世界中,我的父亲挖了一辈子煤,我从来没有进过大学的校门,大家都叫我“宝贝儿”、“甜心”、“美女”,最常叫的是“姑娘”。
我的第一项任务是,找个地方安身。我算了一下,根据招聘广告给出的薪水标准,如果我每小时能赚7美元,这似乎也能过得下去。我可以支付得起500美元的房租,如果房租较高,600美元也行,这样我就可以有400或500美元的结余来支付伙食费和煤气费。在基韦斯特地区,我这样的收入水平也就只能住得起廉价旅馆或活动房了。有一处倒是挺不错,离城里也只有15分钟的车程,但是没有空调,没有纱窗,没有电扇,没有电视,唯一有的只是躲避房东的德国猎犬时的惊险和刺激。条件如何暂且不提,这个地方最大的问题是房租有点儿高,每月675美元,已经大大超而无不及,如纽约城、湾区、杰克逊、怀俄明州、特柳赖德以及波士顿等地。这些地方旅游者云集,有钱人在和一群为他们刷马桶、做家务的穷人争夺着生存空间,房租也是居高不下。我猛然发现,破旧不堪的“拖车活动房”已经成了我所希望拥有的住处了。..
为此,我决定在支付能力和交通便利这两方面做一个权衡。我选择了一家月租500美元,走两车道公路到基韦斯特的工作地仅有30英里的地方居住。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道路施工,如果没有被堵在一群被太阳晒得发晕的加拿大游客后面,我去上班也就只有45分钟的车程。其实我讨厌开车,公路边总是布满了白色的线条,纪念着一次次让人触目惊心的正面冲撞。但是我倒是蛮喜欢那个甜蜜的小屋,矗立在潮湿的庭院之中,房子全是旧汽车改装而成。我的房东是一个和蔼的电视机修理工,他的女朋友在酒吧里卖饮料,两个人就在这里快乐地生活着。从人类学的角度讲,
……[看更多书摘]
后记
?
点此购买报价¥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