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9.00目录: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中国文化,综合,
品牌:李耀宗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国社会
·页码:215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508713621
·条码:978750871362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内容简介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这本话说谚语和谜语的小书,是一本文化普及读物,适合中等以至初等文化程度的读者,尤其是广大农民读者之需。本书力求深入浅出,“理论体系”删繁就简,说理表述从俗就习,生僻词语酌予注音或释义,语例选择、语序编排均注重广大读者的日常实用和阅读方便。一句话,就是让他们看得懂、用得上。希望本书能因“小”见“大”,以甚“小”篇幅展现谚、谜两海的宏“大”轮廓。本书遴选、陈列语例时,力求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让读者能通过极为有限的典型作品,窥见真实、广袤、绚烂的谚海谜海。希望本书能以既“新”而“稳”的面目,呈现读者眼前。本书尽量吸取两“语”研究的前沿成果,既回避学术之争,又袒陈一己之见,让读者易于明了,以免无所适从。
目录
上编 谚语/1
第一章 谚语概况/3
第一节 谚语的称呼和定义/3
第二节 谚语的性质定位/8
第三节 谚语的来源与早期记载/11
第四节 谚语发展与“谚海”消长/14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第四节 谚语发展与“谚海”消长
任何事物都有这样那样的发展变迁历程。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的谚语,
当然也不例外。
“谚语”最初是以很普通的“现成说法”出现的。这些“说法”使用频
率很高,在流传中不断被人们修改加工,争相共用,经久流传,慢慢地就发
展成了较为定型的“谚语”。这是“谚语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主流。所以
说,同其他民间口头创作一样,每条谚语都查无作者,也难以认定哪年哪月
哪天是它的“诞辰”。
“谚语队伍”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总量增加,其成员还常常变化无常,
飘忽不定。有的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长河,让人永难再见其风采;有的则
被人们修改,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如上述《史记》里的“忠言逆耳利于
行,毒药苦口利于病”,见于《史记》的“毒药”,后来流传为“良药”;
有的如“唇亡齿寒、众口铄金、利令智昏、投鼠忌器”等,当时叫“谚”,
流传时却改了名儿,现已加入了“成语”的行列。
语言属于全民所有。民众使用现成话,尤其是谚语这样的艺术语句,只
求说听双方耳熟能详,常常随心所欲,并不在乎它是什么“语”。因此,有
时谚或非谚,便难有截然的鸿沟。
例如“班门弄斧”的使用最初见诸古籍,是以“成语”形式出现的。如
唐代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说“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时
至宋代,赜藏主的《古尊宿语录》卷十八,则大同小异地说“鲁班门下弄大
斧”。
在这以后,成语体和谚语体,更是交替并用于许多古籍中。如元代关汉
卿在其《金线池楔子》中,首次将它定型为成语:“兄弟对着哥哥跟前,怎
敢提笔,正是弄斧班门,徒遗笑耳。”明代梅之焕《题太白墓》诗曰:“采
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诗一首,鲁班门前弄大斧。”所
用较宋谚仅“下”与“前”一字之差。明代另一位文人杨循吉在《蓬轩别记
》中写道:“采石江头李白墓在焉,往来诗人题咏殆遍。有客书一绝云,‘
采石江边一坏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
亦确论也。”杨氏所引,较之上述引用,也仅差只字。
从柳宗元诗序到太白墓诗,“班门弄斧”在成语体和谚语体之问变化无
常,忽儿作成语,忽儿作谚语。这是字面差异造成的变迁。
另外,还有一些变迁,字句完全不动,仅仅因为流传使用,习惯地改变
了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