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0.00目录:图书,英语与其他外语,英语读物,英文版,小说,
品牌:莫里森
基本信息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页码:277 页码
·出版日:2000年
·ISBN:7560018475
·条码:9787560018478
·版次:2002年第11月第3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一个取材于真实事件的故事,一些介于报告文学和小说之间的文字。一个黑人奴隶家庭在庄园中为争取自由和平等作出的重中挣扎和悲情的结局。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段历史,这样一种感情定会让读者深深为之震动。
本书的主要情节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9世纪50年代,一名女黑奴携子女从奴隶庄园中出逃,但奴隶主追踪而知,为了使儿女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抄起一把斧头,毅然决定为他们选择死亡,但实质是杀死了一个女儿。作者看到这个故事后,经历了十年的酝酿和三年的写作,本书才终于问世。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叫塞丝,而那昭示绝望、疯狂、极端的爱的凶器也变成了一把更危险的手锯。小说发表后在美国文学界、文化界的强烈震动。各大报刊纷纷刊文给予最高规格的赞誉,认为它是美国黑人历史的一座纪念碑。1988年度本书被授予普里策奖。进入90年代以后,本书已经跻身于现代文学的经典之列了。在本书中,作者展现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基础。在揭示黑人奴隶被剥削和虐待下的精神状况和心理活动方面尤其到位。这样的特点使得直到现在,心理分析、结构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叙述学等学派纷纷从中找到证明自己理论的材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文字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内容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思想具有最深刻的感染力的好书,这样的好书,不容错过!
作者简介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年2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毕业于霍华的大学本科,获康乃尔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她曾在兰登书屋做过编辑,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任教。1987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授写作至今。1993年,她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媒体推荐
前言
雷格
1989年春天,出于对虚掷光阴的恐惧,而且为作品中叙述文字的敷张扬厉和对话描写的简约生动所吸引,潘岳和我开始尝试合,作翻译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刚刚获普利策奖的长篇小说《宠儿》。起初对出版也没抱什么希望,只是凭着青春的热情一次。次地进行修改、斟酌、打磨;而这种不期然的相遇竟导致我们沉迷于莫里森的精神世界数载之久,甚至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审美方式也深受影响,却是始料所不及的。1996年《宠儿》正式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某电视台曾为此书做专题节目,请我们介绍故事的埂概;谈着谈着,我们也会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从话题的一侧偏出,纠缠于某个细节而不能自己,就好像我们曾经身临其境,为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作见证。1989年秋《宠儿》初稿译毕后,我们曾在讨论中认定,这是一部在艺术质量上堪与古今任何伟大小说相媲美的杰作,它的作者应当能够在十年之内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1993年10月托妮·莫里森获奖消息传出,远在大洋彼岸的潘岳便马上打来电话与我分享喜悦;当然,举世称誉和惊叹的众声喧哗中,不可能有人知晓和在意两个中国年轻人的莫名激动。
我国读者对托妮·莫里森应当不陌生。她的《秀拉》、《所罗门之歌》和《宠儿》已出版了中译本,《所罗门之歌》和《宠儿》还有不止一个版本。作家本人也曾在80年代访问过我国。在1999年9月揭晓的“20世纪百部文学经典”调查活动(由外研社与《中华读书报》合办的《国际文化》专刊主办)中,《宠儿》名列第30位。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本名克娄·安东妮·沃福德(Chloe Anthony Wofford),1931年2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洛雷恩镇一个造船工人家庭。父母皆自信而富艺术细胞,母亲是教堂唱诗班的领唱,父亲是个讲述黑人民间传说和鬼故事的高手,这都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她儿时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芭蕾舞演员。1949年,莫里森以优等生从洛雷恩高中毕业,1953年,从华盛顿市的霍华德大学本科毕业,1955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其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威廉·福克纳和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中的自杀主题》。莫里森一生从事的职业无非两种,不是教师就是编辑。她先是在德克萨斯南方大学和霍华德大学教英语,然
后在兰登书屋下属的辛格出版公司做教科书编辑,1967年任兰登书屋高级编辑。1971年起,她相继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授课;到1984年,她辞去兰登书屋的工作,任纽约州立大学教授;1987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罗伯特·戈辛教席教授,讲授写作至今。1958年,她与牙买加建筑师哈罗德·莫里森结婚,育有二子。但这桩婚姻仅维持六年便告破裂。此后她一直独身。1993年,托妮·莫里森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她“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
按照莫里森本人的说法,她“从来没有准备成为一名作家”。当她的婚姻出现危机时,她积极参加一个写作小组的活动,聊以暂时逃避不幸的婚姻生活。她的一篇匆匆写就的短篇小说得到大家的称许,该小说取材于她的童年生活,写的是她相识的一个黑人小女孩祈求上帝给自己一双蓝眼睛的故事。离婚以后,莫里森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每天晚上安顿他们睡着后开始写作,并且从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她翻检出那个短篇,借助自己非凡的想象力把它敷演扩充成一个篇幅不大的长篇,名为《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1967)。在小说中,又黑又丑、无人理睬的佩可拉对生活也有非分之求——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可到头来这奢望只能在疯狂的幻觉中得以实现;她的悲剧就在于她生长在一个名叫美国的国家,这个国家钟爱的仅仅是她金色头发、蓝色眼睛的孩子。这部褐示白人文化和价值观侵蚀和挤压下黑人精神世界的畸变与扭曲的小说几经周折,终于于1970年出版,并获得评论界的好评,而此
时莫里森已近40岁了。
……
编辑推荐
一个取材于真实事件的故事,一些介于报告文学和小说之间的文字。一个黑人奴隶家庭在庄园中为争取自由和平等作出的重中挣扎和悲情的结局。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段历史,这样一种感情定会让读者深深为之震动。
目录
.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My woman ? You mean my mother? If she did, I don't remember. I didn't see her but a few times out in the fields and once when she was working indigo. By the time I woke up in the morning, she was in line. If the moon was bright they worked by its light. Sunday she slept like a stick. She must of nursed me two or three weeks that's the way the others did. Then she went back in rice and I sucked from
another woman whose job it was. So to answer you, no. I reckon not. She never fixed my hair nor nothing. She didn't even sleep in the same cabin most nights I remember. Too far from the line-up, I guess. One thing she did do. She picked me up and carried me behind the smokehouse. Back there she opened up her dress front and lifted her breast and pointed under it. Right on her rib was a circle and a
cross burnt right in the skin. She said, 'This is your ma'am. This,' and she pointed. 'I am the only one got this mark now. The rest dead. If something happens to me and you can't tell me by my face, you can know me by this mark.' Scared me so. All I could think of was how important this was and how I needed to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say back, but I couldn't think of anything so I just said
what I thought. 'Yes, Ma'am,' I said. 'But how will you know me? How will you know me? Mark me, too,' I said. 'Mark the mark on me too.'" Sethe chuckled.
D E N V E R'S S E C R E T S were sweet. Accompanied every time by wild veronica until she discovered cologne. The first bottle was a gift, the next she stole from her mother and hid among boxwood until it froze and cracked. That was the year winter came in a hurry at suppertime and stayed eight months. One of the War years when Miss Bodwin,the whitewoman, brought Christmas cologne for her mother and herself, oranges for the boys and another good wool shawl for Baby
Suggs. Talking of a war full of dead people, she looked happy--flush-faced, and although her voice was heavy as a man's, she smelled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