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6.90目录:图书,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评论与研究,宗教文学,
品牌:刘丽霞
基本信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
·页码:274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802302005
·条码:97878023020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次明确而严谨地提出“中国基督教文学”这一概念,从新教和天主教两方面对中国基督教文学的发展概况、精神品格和美学追求进行了历史线索的勾勒、内涵的开掘和价值的判断,并将中国基督教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研究。书中对基督教文学刊物、三四十年代“公教文学”创作、评论等史料的发掘具有开创性,并对冰心、许地山、老舍等现代文学作家进行了重新解读。
本书适合文科专业教师、研究生,文学、文化评论家,文学理论研究者,文学类杂志、报纸文化版、副刊、网站读书频道编辑记者,文学、文化、哲学爱好者阅读。
对“基督教文学”的界定,目前学界仍缺乏统一的认识。本书中所说的“基督教文学”这一概念,包括狭义与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基督教文学,是指包含圣歌(赞美诗)、祷文、宣道文等在内的传统意义上的基督教文学;广义的基督教文学则指基督教著作家基于基督教精神而创作的具有文学要素的一类文学。其中,除了前面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基督教文学,还有纯文学层面的基督教文学。无论是狭义的基督教文学还是广义的基督教文学,其本质都是对基督教信仰的回应,只不过狭义的基督教文学更强调对信仰的直接传达,而基督教纯文学则注重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两者最终是殊途同归。
中国基督教文学既是世界基督教文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基督教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与近代基督教会文化传教的策略有着密切关系,而这种传教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明末清初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传教策略的继承(新教)和恢复(天主教)。在来华教会人士和本土教会人士的大力提倡与推动之下,中国基督教文学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文学支脉。
对中国基督教文学大致状况的考察,是在新教与天主教两个方面分别展开的。相比而言,新教在狭义层面的基督教文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特别体现在官话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和《普天颂赞》圣歌集的编纂上。它们不仅为中国基督教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文体上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意义,而官话和合本《圣经》对新文学的先驱作用更是有目共睹的。在纯文学方面,新教也吸引了包括冰心、许地山、老舍、赛珍珠等文学大家的积极参与。较之新教,天主教在狭义层面的基督教文学成就不大,但在纯文学层面,却出现了以“公教文学”为代表的颇具流派特征的文学样式
。继20世纪30年代中期公教界人士明确提出“公教文学”的概念之后,以北平辅仁大学和天津工商学院为中心,从理论建设、作家创作、文学评论以及国外公教文学的译介等方面全方位地掀起了一场有声有色的公教文学运动,且出现了包括苏雪林、张秀亚、周信华等在内的一批有成就的公教作家,为中国基督教文学的深入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一种信仰的产物,中国基督教文学呈现出独特的精神品格和美学诉求。前者主要体现为出世的超越和人世的深沉;而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宗教与审美的统一、文学与宣传之间的张力等。、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国基督教文学没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随着历史进程的改变被迫中止。但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它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意义,并以一种准流派的规模和气势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本书在尽可能发掘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努力使之浮出历史地表,并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引起对此研究领域更多的关注。
媒体推荐
书评
本书将基督教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个组成部分,梳理其存在,辨析其影响。这较以往从基督教文化视角透视现代文学又有了很大拓展和深入。选题不仅研究视角富有新意,而且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内容。本书对中国基督教文学的概念界定,两大教派文学线索的梳理和概述,均有作者自己独立性思考,爬梳剔抉认真细致,引证评述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体现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很强的专业研究素质。
——杨洪承
本书立足于真正的基督教文学展开,改变了以往研究中将基督教作为文化因素或影响因素的思路,在严谨、踏实的研究框架内将“中国基督教文学”这一概念明晰化了,并且对这一概念作了翔实的论证。学术研究的一个基本目标同时也是一个至高境界便是能够对于一种现象提出概念性的命名,本书在这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本书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基督教文学作了专业化的历史概括,条理清楚,资料翔实,特别是从文学角度对于赵紫宸等基督教作家的发掘整理,以及从基督教文化角度对老舍、冰心、许地山等作家的重新解读,都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方法论。
——朱寿桐
本书以文化传教为视角,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对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一个组成部分的中国基督教文学作了第一次较为全面完整的梳理和论析,开掘了许多新资料,其中既从新教和天主教两个方面理清了狭义和广义的基督教文学在中国形成、发展的主要线索,又对冰心、许地山、老舍、赛珍珠等文学大家的纯基督教文学作品作出了新的恰切的阐释,同时还对基督教文学的精神品格和美学诉求作出了归纳与阐释。
——王继志
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甚密,但过去人们较多站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立场张望基督教,因而对基督教文化的理解很难说完整。本书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基督教文学的概念,并从新教和天主教两方面对中国基督教文学的发展概况、精神品格和美学追求进行了历史线索的勾勒、内涵的开掘和价值的判断,为人们了解中国基督教文学提供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就此而言,本书的开拓意义是明显的。
——姜建
目录
序/1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绪论/1
第一章近代入华基督教会的文化传教策略/7
第一节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文化传教策略/8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第一节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文化传教策略
1515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之后,天主教受到了很大冲击。为了自身的发展,不久之后天主教出现了所谓的反宗教改革运动。天主教一方面试图在欧洲恢复已经失去的信仰者,另一方面又企图扩大在海外的新教区。修会的复兴在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534年,西班牙人罗耀拉在巴黎创立了耶稣会,其宗旨就是要重振罗马教会,恢复其神权统治的权威。耶稣会初创时的活动方针与其他修会不同,其会士不必住修道院隐修,而是要深入社会各阶层,在世界各地参加各种活动。耶稣会士进入各国宫廷和上流社会,充当君主及上层人物的忏悔神父,施加政治影响,以扩大罗马教会的势力。为了扩大天主教思想的影响,耶稣会特别重视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在西欧各国开办耶稣会大学、神学院和其他学校,同时还成立许多印刷出版机构,出版神学书刊。
为了进一步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和势力,耶稣会积极向海外传教。明末清初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天主教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传教。面对与西方社会迥然不同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群体,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教效果,他们对来华传教的策略和方针做出了重大调整,以适应中国社会的信仰传统和生存现实。概括地讲,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艾儒略等耶稣会士所采用的是文化传教的手段,积极宣传西方的科学技术,走上层路线,努力与本土文化做适应会通。如此,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西学东渐方面,传教士们所译介的西学涉及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哲学、舆地学、音韵学等诸多领域。虽然他们传译西学不过是传教的手段,但在实际上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确实产生了很大影响。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有志于匡时济世的士人,在接受西方信仰的同时,也接纳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并把近代科学的实证精神和中国传统的经世思想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中国学术文化以独特而高超的历史内涵。正如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所说:“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在这种新环境之下,学界空气,当然变换,后此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兴味,而且最喜欢谈经世致用之学,大概受利、徐诸人影响不小。”而且,耶稣会的知识传教策略使一批西教士以客卿的身份服务于宫廷,从而使天主教获得了相当发展。
P8-10
点此购买报价¥16.90